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被炒鱿鱼的七大信号!

企业培训师观点:被炒鱿鱼的七大信号!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假使你想混日子,尽管混,反正你下的赌注是自己的职业生涯,付你薪水的也是老板而不是你的上司。如果你还想做点事情,那么只能是自己提出辞职,公司表示遗憾之后欢天喜地地送你出门。那种闲职上晃得越久,就越没有市场价值,也越来越会感到憋闷。过去几年国内几家著名企业高管出走的案例,实际上大多都是属于这种解雇技巧的。上司在对外的言辞上当然也会宣称某某人的离去是公司的一大损失,但心里难保不为自己不着痕迹的炒人手段沾沾自喜。

让你去个不愿意去的部门或者不愿意管的地盘,那通常是对中层经理人的手段。对销售经理,通常用得多的是削减地盘或者“发配”到很远。这招通常很管用,尤其是后者,假使一个在上海做得好好的销售经理,并且家也在此处,硬是要外派东北,并且告知“这是公司的决定”、“一切要以公司利益为重”。说这话的时候,通常潜台词也就是“这是我新官的决定”、“一切要以我的利益为重”。这种抬出公司利益高帽的炒人,也是逼人走的手段之一。

转到其他你不愿意去的部门,就算是相同的职位、相同的薪水,但是他们至少可以搞坏你的心情,让你去做份并不擅长的工作。人是环境的动物,让你离开熟悉的环境,这和上面说的让你离开根据地,手法其实也是相同的。至于更低的职位,塞到个你不愿意去的领导“手下”让你被管着,这也是一种让你难受,自己提出辞职的手法。职场经验不够丰富的菜鸟,还真有几个会从自身去找原因的,却全然不知道,唯一的理由是他们自己“政治立场”不对,上面不喜欢的缘故。小编在这里总结职场被炒鱿鱼的七大信号:

那些想紧缩开支的公司总是会首先裁掉那些每天都做一样工作的职位或部门,公司可以用更少的人来做这些工作。

如果你发现你的工作量突然减轻,或你刚刚过完成了一个重大项目但却没有迹象让你开始另外项目的话,你可能要小心了。工作量的减轻意味着业务的减少,这会导致单位最后不需要你的服务。或者你一直都有参与的重大项目这次却没有你,又或者你的任务被派给了其他人,这都说明你的职位不保。

如果预算减少,公司会首先考虑那些给公司带来良好效益的员工。如果你的职位不能给公司带来良好效益或降低成本的话,那你的职位就岌岌可危了。

这是一个最明显的信号,如果你发现公司在做重要决策或有重大活动都没有你的份的话,那么你可能就面临着被炒的危险了。

公司对基本开支态度的突然转变会影响到公司的人事政策。一两个的缩减开支措施可能仅仅是简单的财政制度,但是如果有好几个缩减开支的措施的话,那么情况可能就糟糕了

如果公司要和一个不景气的产业进行对抗,裁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该产业对公司影响力深远,公司就会考虑减少劳动力来解决其面临的经济现实。

如果管理部门对你负责的项目和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格外关注的话,这说明他们想更加了解这些工作是怎么进行的,以便于安排给下一个接替你的人。

但其实这些也都是有风险的,假使弄出了喜欢闹事的下级,一级级地往上告,就算告不倒,经理人也会被舆论弄坏。虽然告也很难有赢的时候,因为在职场的规则里,炒人本身是职位内的事,除非公司对这个经理人完全否定,否则就还算是在公司的容忍范围之内的。但是,炒人这件事本身就是“灭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对方要是采取“鱼死网破”的手段,他自然是要走,你在公司的前途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另外,炒人也是推诿自己工作绩效低下的一个常用借口。这如同市场做得不好的人会说“这个市场还在调整”是一样的,它的潜台词是向上面争取时间。而炒人则是“人员还在调整之中”的借口,毫无疑问,这也是偷梁换柱的一招,因为人员调整,才会业绩不好,所以需要时间。

迟早也会让上面失去耐心。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在中国就是如此落入了组织动荡的恶性循环。他们每2年换一次CEO,每换一次都几乎会引起人事的大幅度动荡,而每一位CEO都几乎是在换完自己不喜欢的人之后,自己也被亚太总部抛弃。因为此时借口已经用完,职场的黔驴终究会露出他们本来的面目。

每个国家都有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劳动法会最大力度地保证劳动者在劳动纠纷中的合法权益。但就我个人体会,在中国出现劳动纠纷后员工进行维权并不容易,一旦公司要解雇员工,员工基本上只有收拾东西走人的份儿。

“明升暗降”通常是炒高层管理的技巧,这种手段类似于查贪官,先把你从自己的“老根据地”里拔出,晋升一级(当然,不消说,肯定是一个位高没权的副职或者闲职),然后派去信得过的自己人,查你以前的劣迹。假使你以前屁股真的不干净,那么不消多时,老账新账就会和你一起算了。如果以前做事还算仔细,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把柄,那也没有关系,职场上失去“根据地”就像一个飘零的浮萍。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