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如何避免患上职场被害妄想症?

企业培训师观点:如何避免患上职场被害妄想症?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9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引言: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有时候突然会变得理智全失,用阴谋论放大去看中高层管理或雇主的一言一行?社交心理学家指出,那些资源较少或弱势的人容易出现过度警觉这一能够加剧误解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在保持健康的怀疑精神的同时让自己不至于失控?

在企业中,建立信任关系是一件好事。例如,如果你是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员工并对乔布斯在创新方面的才干深信不疑,那么当他提出开发前所未有的平板电脑设备时,你会尽心尽力。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带来无摩擦的人际关系。当然,还有一些领导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例如伯纳德•麦道夫(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案制造者——译者注)。问题在于,当怀疑职场领导或者团队的你将各种线索关联起来的时候,如何能确保自己是正确的?

社会心理学家罗德里克•克莱默说:“的确,人的大脑天生就会去搜寻或过度解读某种信息。”他在新发表的论文中写道,职场中存在一些通常共同起作用的心理因素,会让人们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夸大或误解怀疑,进而演变成不信任。我们有必要了解以下三种类型的误解:

对于交往过度个人化的解读。克莱默说:“在出现不好的局面时,人们会联想到自己曾经的遭遇,进行‘对号入座’,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如,在未接到某参会邀请时,可能将原因臆想成‘他们在讨论之后主动决定将我拒之门外’。”

恶意归因过失。克莱默说:“我们通常会对善行表示怀疑。很多人都会碰到过以下的情况。我给上司发了一封邮件,但没有得到立即回复。于是我开始琢磨其中的原因。他们是不是生我的气,还是我让他们失望了?他们是不是以此作为惩罚?而事实上,上司可能只是因为忙碌而没来得及阅读邮件。”

夸大阴谋论断。克莱默说:“这实质上更像是一种社会普遍行为。当事人意识到同事没有给自己回信,然后联想到上司也没有回——突然间,这些因素关联了起来,当事人意识到‘哦,看来是升职无望了。’”

那么如何在保持健康的怀疑精神的同时让自己的疑虑不至于失控?克莱默说:“在了解这些偏见的性质以及能够加剧这些偏见的心理因素后,人们便可以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渴望通过了解大脑出错的一些情况来帮助大脑做出理性的抉择。”克莱默提供了以下防偏见的策略,来避免出现胡乱猜疑的情况:

克莱默说,那些资源较少或弱势的人容易出现过度警觉这一能够加剧误解的心理因素。“地位较低的群体倾向于对支持其怀疑论的任何依据保持警觉性,因为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会蒙受惨重的损失。”例如,在克莱默有关研究生与教员关系的调查中,他发现研究生很多时候都在担心自己和教员的关系是否够好。他说:“然而,在意料之中的是,教职员工满脑子想的都是他们的上司,而不是地位较低的人。”

克莱默说,如果你觉得已就某事得出了结论,试着去证明一下你是错的。有一整套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搜集能够支持自己结论的确定性证据,同时排斥其他的信息。他说:“这样做是天性使然,然而更为理性的做法是努力去搜集不带偏见的数据,包括可能与自己的看法相左的信息——科学家和医生在这方面都接受过专业培训。”

在质疑自己结论的过程中,其中一项工作就是与拥有不同意见的专家进行交流。克莱默说:“阴谋论者倾向于去他们认可的网站,然后与有着同样想法的人分享信息。”但是,如果人们经常重新评估对于事实的解读,那么获得正确结论的概率也就越大。他说:“了解反方观点这一做法其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克莱默说,如果将疑虑埋藏在自己的心底,或仅在少数几个有着类似想法的朋友中分享,那么这只会助长多疑情绪。他在研究了领导的多疑情绪后发现了一个领导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他们身边都是唯唯诺诺的人。这一点在尼克松和约翰逊这样的美国总统身上体现的尤为严重。“重要的一点在于,要确保能够获得全面的信息。人们必须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交圈子——它真的对你有益吗?”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