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7.4%,创1990年经济增长3.8%以来最低。但1~8月份,全国新增就业人口970万人,占全年目标的97%,经济增速与就业增长背离。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基数大,绝对值下降并不影响企业用工,实际不然。中国就业已呈现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经济增速与就业背离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淡出。今年新增就业1000万的目标主要靠第三产业实现。实际上,去年已经出现就业与经济增速背离的现象。2013年经济增速7.7%,新增就业1300万,即每一个经济增长点带动168万个新增就业。按此推算,今年要实现1000万就业岗位,只需6%的经济增长即可实现。
过去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效应远超第二产业。
然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如第二产业,我们发展第三产业,不是在第二产业萎缩基础上,而是要求工业增加值维持在一定的水平。2003年以前中国劳动力绝对过剩,企业不用加工资,劳动力无限供给。2003年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进入相对过剩,企业工资不增加,劳动力就稳不住,2010年以后,不管企业涨不涨工资,劳动力绝对值下降。到2015年15-64岁的劳动力也开始下降。
解决中国就业出现的新问题,需进一步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
一方面,加快结构性减税步伐,提高全社会创业积极性。结构性减税涵盖以下四方面:一是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国务院决定从今年10月1日至2015年底,月销售额3万以下小微企业等暂免征增值税。从2014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于年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50%计入应纳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所得税。税务总局对小微企业标准大大放宽。
另一方面,加大民生领域的税收支持力度,如通过制定老年产品税收减免政策,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税赋减免政策,包括养老机构、老年产业用地优惠,养老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燃气、电信的优惠,补贴政策、政府采购及鼓励社会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捐助等扶持养老产业发展。
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需减弱,经济体制改革使得一批职工下岗,这些人需要重新就业,随着社会转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就业。要解决中老年劳动力就业,发展老龄产业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