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绩效管理体系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绩效管理过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绩效管理过程不同于绩效管理流程,绩效管理流程强调的是绩效管理的PDCA往复循环,绩效管理过程专注于绩效数据的建立,传递,稽查,应用从而推动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者遇到的普遍问题可能大多数是绩效管理体系在运作一段时间后逐渐形式化。一方面大多数中层经理人已经完全适应此体系,并能针对此体系合乎规范地填写考核表格,而作为上级考核者很难通过考核表格有效地评价部门工作。
另一方面中上层正式与非正式的绩效沟通频率渐渐降低,绩效申诉也逐步减少。除财务上的数据能做到有效核实之外,其他方面的数据也越来越多,但是能真实反映绩效情况的数据越来越少。此外, 绩效经理人在日常的绩效控制过程中,很难发现部门的工作短板;即使发现,部门也能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手段来避免对自己不利的结果,从而不去花力气改善。
一般来说,优化与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企业战略的调整与KPI指标的重新设计,就是在原有体系上的“破”“立”。第二部是绩效管理流程的完善,就是对业务规划、考核流程、奖惩机制有效性的检验。第三步则是KPI考核标准的改进,就是随着时间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对KPI目标、权重、评价标准的重新评估与调整。
关注绩效数据如何建立,就是要深入了解数据的收集过程、方法、核算等等方面,归根到底就是熟悉绩效数据转换成为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比如对于客户满意度而言,我们在月度绩效会议的时候,部门上报客户满意度95%,作为绩效经理人要验证此指标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必须从基础的绩效数据入手,查核95%的形成过程、核算依据、方法及统计规则,只有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有效性,才能保证绩效考核指标真实有效,保证整个体系运行有效。
有时候一个部门的绩效数据不仅仅应用于本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还有其他部门也需要用到。这就要求部门在得出有效的绩效数据后,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这一过程的长短直接影响着其他部门的绩效工作效率。拖延传递绩效数据的背后,往往是部门内、部门间的工作协调不到位,工作效率低下的表现。所以理清绩效数据的传递流程、时限、规则,对于提升绩效管理效率,降低管理内耗很有帮助,也能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自身工作上的好处。
综上,绩效管理体系的不适应性通常反映在绩效考核指标的三性得不到有效控制,而绩效考核指标来源于基础绩效数据,只要我们把基础绩效数据管控好了,让绩效管理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就能从源头上解决绩效管理体系不适应企业运作这一绩效管理瓶颈,也就达到了持续优化与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