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抽空打打球,既可以缓解一下工作中的压力;又可以使每况愈下的身体得到锻炼。与专业选手为比赛打球不同的是,我们打球纯粹是为了娱乐和锻炼。之所以选择乒乓球这个项目,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有一帮共同爱好打乒乓球的同事;二是公司有现成的乒乓球桌等设施;三是此运动不受天气的影响(在室内)。
虽然我们不是为了参加比赛而打球的,但打球本身是一个运动游戏,既然是游戏,如何将它有效的持续地“玩”下去,是我们能否达到目的(锻炼身体)的根本保证。因此与此有关的“使命、团队、制度”等东西不可或缺,具体的讲:除了有清晰的打球使命——为健康的体魄而运动,以及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团队组建搭班子)来参与其中以外,还必须建立一套机制来保证我们每周有两到三次(3~5小时)的运动量。否则还真的难以进行下去。
先说说“搭班子”的问题。第一,要选那些对打乒乓球感兴趣的人,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他打球的目的是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不是为了纯粹提升球技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球技而打球,这就好比选择价值观相同的人组成创业团队一样。第二,人数不能太多,4—6名即可,如果人数太多,就会使运动量难以保证(乒乓球台的资源有限)。第三,大家球技水平相差不能太大,如果团队成员打球实力悬殊太大,往往很难持续下去。这就好比下棋,水平高的人不太愿意和水平太低的人来下,反过来水平低的人也不太愿意和比自己高许多的人下,因为对手水平相差太大会影响各自的兴趣,没了兴趣也就难以持续。
再说说班子搭起来以后的制度设计问题。班子搭起来后,如果没有一套规矩,就很难保证这项运动游戏的持续开展。但如果订的规矩意义不大也会影响效果的。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对无故不参加该项游戏的成员,每次“罚”他为大家“捐”一本书(按每人所定的书名来“捐”),如果累计有五次无故不参加(事先请假除外)的,就要为团队其他成员贡献球拍(价值在150元/只左右)。
最后再说说“激励”的问题。球技水平相对较高的人,比如就说我吧,在我们这个团队里,我既是召集人,也是实力比较强的,如果全力发挥,团队里的其他人有很少赢的机会。但我不能这么打,我不能老是赢别人,让别人感觉不到一点希望,如果真是这样,这个运动游戏就极有可能玩不下去。因此在打的过程中,第一,我会有意无意向对方输送一些机会球让其进攻(从管理上讲,这就好比为下级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二,偶尔有意输一两场球给对手,使他们感到我不是不可以战胜的,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第三,每局球如果要赢,我不会超过对手太多的分,一般在一到两分,以提升他们求胜的欲望和兴趣;第四,一旦对方打出好球,我会立即为他喝彩叫好,以示鼓励与赞赏。通过有效潜能激励,大家身体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其球技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队员之间的水平也越来越接近,开打也越来越激烈了。
此项运动自开展以来,已接近一年时间了。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这项运动深入持续下去,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