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效的激励措施是人力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可靠保证。但是难保激励不会失灵,当激励失灵了该怎么办?
首先,应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这是制定激励措施的起点和基础。人的需求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及休息需要。对每个个体而言,各种需要的强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尽相同的,企业经理人应对所属员工的需要进行细致分析和划分,从而找到激励的切入点。有效的激励必须有针对性,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只有抓住员工需求的特点,对其最强烈的需求进行激励,才能使员工产生最强的动机,解决激励不足的问题。
尽管如此,具体的激励措施应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从纵向上看,一个员工从进入某一企业到其职业生涯结束,在生活方面,一般都会存在恋爱婚姻、生育子女、抚养老人等问题,为此必须积累物质财富;在工作方面,一般每个员工都会经历从企业新人到业务骨干或资深员工的转变,随着个人财富积累和资历的变化,员工的需要将发生变化,更加 注重对荣誉、地位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企业应当针对员工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相互信任、及时沟通的氛围,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从横向上看,每个员工的需要尽管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应从员工个体动力结构横切面的角度考虑和设计激励措施,建立报酬激励、成就激励和机会激励三位一体的员工激励机制。强烈的机会动机一方面有助于员工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和贡献自我,另一方面激励其在工作中更加主动积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和成本支出,对企业发展壮大无疑是有利的。
激励是一柄双刃剑,过度的正向激励在特定时间和对特定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在特定环境下可能走向其反面。员工既有工作的需要,也有休息的需要,适当组织参观游览、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待遇,有助于员工调整身心。在竞争压力趋于白热化的社会环境下,甚至可考虑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因竞争加剧带来的紧张和焦虑。
最后,制定激励机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因素和企业文化因素,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流行的激励模式,而必须将激励理论与我国特有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对激励模式进行长期规划,保持激励的长期有效性和高效性,使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从而实现人力资本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