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浅析奖金的心理效应

浅析奖金的心理效应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困惑,辛辛苦苦制定出来奖金发放办法,最终却没有收到预想的员工激励效果。很多员工对于奖金发放的额度、依据,总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质疑,进而又产生了对公司的不满,甚至导致骨干员工流失。这样看,企业似乎总是在“花钱办错事”。那么,奖金如何才能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呢?这就要从奖金的心理效价说起。

如果想要增加奖金的心理效价,首先要找准员工对于奖金的关注点,期望通过奖金获得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

关注一:朋友间的自豪感

奖金因为其本身发放的特殊性,在员工眼里已经不单是金额多少的问题,更是自己工作能力大小的体现。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生理、安全和爱的需求以后,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尊重”,这不仅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求,也包括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求。如果奖金没有起到员工所期望的作用,那便会演变成员工对于公司人才策略的不满,降低对公司的归属感。

关注二:自身工作的肯定

员工工作到底是优秀还是平庸,老板心中可能自有定论。但如果没有明确的奖金发放原则,员工便只能通过比较“奖金的多少”来猜测“优秀员工”到底是谁,自己的努力工作是否得到了老板的认可。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习惯于将获得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的结果,而将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所以奖金得到的多,证明老板对自身工作充分的肯定,是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但如果奖金发得少,并不是自己没有努力工作,而是老板没有看到,老板“偏心”。所以,总有员工会认为奖金发放有失公平。

关注三:自我成长的需要

有的员工会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而不太关注奖金的多少。当员工产生这种想法时,说明奖金的潜能激励作用已经非常有限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取消奖金,而是说对于奖金的发放形式需要更新。赫兹伯格通过若干心理调查和实验也发现,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员工产生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也是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要注意发挥员工所长,在工作的安排上量才使用,各得其所,给员工提供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这种内在的激励需求也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