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郑全战最头疼的是,在招揽人才时,腾讯的知名度、号召力和技术实力还是不匹配。“十·一”长假刚结束,郑全战就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繁忙,也是让他最兴奋的一项工作。在腾讯的大学校园招聘季里,他在10天内要跑近10个城市,到十多所学校进行宣讲。
“没有用过QQ的请举手。”据说这是郑全战面对济济一堂的大学生时惯用的开场白。结果可想而知,台下无一人举手却笑声一片。在大学生眼中,郑是一个国内计算机专业的领路人,多年前,微软在中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书(1992年)就是郑全战的译作。
和在校园里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截然不同的是,作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成立的研究院的掌门人,郑全战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在百度上输入他的名字,得到的相关网页是7260篇。关于郑全战的网页,绝大多数是像内容一样,被反复转载的关于腾讯研究院的报道。
尽管有着如此成功的职业经历,但是他本人的言语却是极为朴素。在和本刊记者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他提到较多的是“踏踏实实地做些事情”、“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现在让他最头疼的是,在招揽人才时,“腾讯的知名度、号召力和它的技术实力还是不匹配”。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做一名布道者、园丁。
“教给年轻人怎么做人,而不是做一个简单的技术人员”这是他希望在腾讯实现的愿望。
记者:你曾在微软工作近十年,后来选择腾讯,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郑全战:国内企业呈现出越来越强有力的发展势态,尤其是腾讯,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各个领域都有着领先的产品和研发。我也希望可以做更多事情,充分发挥腾讯的平台优势,带领团队给用户带来更好用的产品。
记者:腾讯现在人也很多,怎么避免出现内耗?
郑全战:腾讯6000多人分成几个大的事业部,相对扁平、高效。同时腾讯的管理者都非常愿意与下属沟通,帮助他们成长。
记者:腾讯研究院现在面临什么难题?
郑全战: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上。虽然我们招了很多毕业生,但有经验的人比较缺乏,缺乏中间骨干。很多时候我会亲自去带。中间层缺乏原因很多,一些优秀的人都去了国外或者外企,不过从去年开始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现在正处于互联网发展的有利时机,在国内企业工作成长的前景非常好。
记者:腾讯每年对研发的投资大约占收入的多大比例?
郑全战:具体百分比没有算过,但给研究院的预算是比较宽松的,人力预算也没有特别的限制。现在的问题是招不满我们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桌面产品没有商业化诉求,我们努力在做的是为网民提供最好的软件。
记者:做这些产品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是赚钱。
郑全战:第一点,研究院有一部分项目是跟事业部合作的,例如无线产品、浏览器,由我们提供关键技术。
第二点,我们希望更好地满足网友日常网络生活的需求,腾讯研究院也在不断推出新的桌面产品,例如我们的QQ拼音输入法、QQ影音、QQ下载等。这些产品从形态上来说并不是全新的,但却具有技术创新和人文创新的双重含义。所谓技术创新,是指我们在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形态上,把用户操作体验做到最优、最方便、最高效;而人文创新指的是我们彻底摒弃了在应用软件上强行搭载广告、甚至植入插件这类被视为行业惯例的做法。这些产品推出市场到现在,赢得了非常好的用户评价,以QQ拼音为例,短短一年以来,已经积累了超过6000万用户,成为最受欢迎的输入法产品之一。
记者:你在管理方面采取的是怎样的风格?
郑全战:在管理上我借鉴了跨国公司的一些经验,也考虑到中国的一些实际情况。很多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单打独斗的,进入企业后,我们希望能帮助他建立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哪怕他在腾讯只干一两年,我们也要对他的成长负责。
产品是一时的,而培养出的人才,他的精神是可以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