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坚持认为,MBA是现阶段HR从业者成长为企业战略性角色的最佳途径。毕竟,在没有更佳选择的前提下,一种在国外已经被充分证明过的教育模式,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认同。更何况,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已经比较充分地感受到了MBA这种教育模式的先进性和灵活性,我也相信它能够帮助我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虽然受限于发展的阶段和部分开办者意识的落后,目前国内的MBA教育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哪件事物是真正完美的呢?
“学习-实践-再学习”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过程,才是现阶段企业HR从业者的最佳提升渠道和方法
沈笑薇,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95年进入华为公司从事行政工作,在此期间开始对人力资源工作有所接触,后调入华为3com负责绩效考核及任职资格方面的工作。目前在北京信威公司全面负责用服体系(深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这些年来,国内的MBA教育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蜕变历程,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这种“狂飙突进”式的演变进程实在太过迅猛,所以其中一些缺陷也被充分暴露了出来。譬如课程内容存在局限性、授课未能有效突破传统的讲授灌输模式、缺乏本土特色、过度渲染学习效果、过分商业化等等,都是很客观和很现实的问题。也正因如此,一谈起这个问题,我头脑中第一时间反应出来的,就是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叫做――还记得当时就有一种震撼的感觉,觉得这标题取得实在贴切,正是对自己心中种种观念的精确概括。
MBA缘何如此火爆?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MBA教育还能在HR界(也包括其他领域)如此火爆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MBA昂贵的学费无形中让人们有了一种仰视的心态,并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身份及地位的象征。这实际上是一种消费观念的惯性使然,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这种观念已在不知不觉中沉淀进我们的潜意识,即便是高知阶层、业界精英,也难免会受其影响。于是乎,很多人都把报读MBA视作是一个给人生“镀金”、取得竞争优势的机会,绞尽脑汁地想要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第二则是源于一种从众的心理。大家都在这个圈子里,别人都去学了,而自己没有学,似乎就是一种落后于人的表现了。于是,不管这种“落后”在实际工作中是否造成了实际影响,先学了再说。
第三,这也是由市场需求造成的。某些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一方面不顾本企业的发展实际,在招聘时一味抬高门槛;另一方面,也对已进入企业的员工采用将教育培训资格与其待遇挂钩的方法来施加压力,把员工所取得的各种职业资格作为其晋升及加薪的必备条件之一。虽然从总体看来这种做法似乎并无不妥,但却也造成了部分人员盲目地将高薪、高职与MBA联系起来,为了个人发展而盲目投身MBA学习热潮,甚至不惜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诚然以上所谈到的都只是一些消极的因素,MBA热潮自然也有其积极的成因。特别是从加强国民教育、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这个大环境来讲,职业工作者们能够自觉地产生这种不断提升自己的主观愿望,的确显得相当的难能可贵。但在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这种善因能否结出善果,却似乎又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学习-实践-再学习
另一方面,尽管我本人并没有学习过MBA课程,但从一些相关资料以及参加学习者所谈到的实际情况中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的MBA教育,无论是在课程的整体设计还是具体授课内容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举例来说,课程中的一些案例学习,多数是引进的一些国外大企业的成功案例,自行开发的内容却相对较少,这就使得一些学习者虽然从中得到了不少观念上的启示,但却又很难将其真正应用到工作中。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可能会过多的偏重于对案例的讲解分析,而给出让学习者自行设计解决方案的案例,则又显得相当的模式化。这就使得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通常只能在某些雷同的情况下运用,当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却依然还是束手无策,而所谓的创造性、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
有鉴于此,对于现阶段大多数的HR从业者而言,我个人觉得应该保持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心态,更多地立足于从HR管理的基础知识学起。这种学习无论是通过对专业书籍的自学,还是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的培训,都对有效开展工作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不断的实践去强化它。就这样,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进而在实践中提炼出新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全力让这二者之间融合得更完满,均衡发展,从而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种螺旋状的上升态势。
因此我认为,现阶段企业HR从业者的最佳提升渠道和方法,还应该是“学习-实践-再学习”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过程。
标签:培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