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选自
大约公元前480年前后,在列国周游的孔子在弟子们的运作下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鲁国。这时,已经七十岁左右的孔子,成为各国君主所尊崇的“国老”,可谓功成名就。同时,鲁国当权者大量重用孔子的学生担任国家重要的公务员,也使得孔子名声大噪,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前来向孔子求学。而此时,鲁国国内却因为当权者苛捐杂税过多,加之连续四年发生了蝗灾、旱灾引发饥荒,造成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想有一番大作为的、年轻的君主——鲁哀公姬蒋,向孔子请教了上述问题。
意思是: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百姓才会拥护你?”
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拥护;把邪恶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拥护。”
要注意这个“服”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但不敢反抗,其结果很可能是阳奉阴违;第二种是心里绝对接受,心甘情愿地服从,这是重点。以鲁国的国君,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是一大笑话,根据当时鲁国的国政,估计鲁哀公希望问孔子的是,如何让老百姓听话。但中国政治的道理,所谓服与不服,在德不在力,权力的使人服是霸术、霸道;道德的使人服是自然顺服,才是王道。王道也好,霸道也好,最终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法律和执行法律的人所做的事情,让大家觉得公正和公平,若是,自然心悦诚服;若不是,自然怨声载道。
企业培训案例:读《论语》悟管理
2015年12月8日 企业培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