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案例 / 企业培训案例: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赢取未来

企业培训案例: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赢取未来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培训案例

在企业开展的管理培训课堂上了解到,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流水线,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战后的日本没有资金全面引进美国的成套设备来生产汽车,需求也仅为美国的几十分之一,无法规模生产,为此丰田公司的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根据日本国情,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方法,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在美国垄断的汽车行业杀出一条血路。
同样的,比亚迪的创业团队在中国充沛的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摸索出用人工替代大规模资本投资的生产线模式,我们将这种创新称为“人工驱动生产”,这一模式与新一代的精益生产——seru细胞生产模式有共通之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发现,中国企业在引进技术时敢于花钱,因为引进技术可以立竿见影;对消化吸收却吝啬投入,因为“远水不解近渴”。为了更好的给员工提供学习机会,企业内部可以培养各个类型的企业培训师培训讲师,跟踪式的培训整体员工。
王传福在总结比亚迪创新生产线的经验时,提出一个经验性的观点:“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技术实用主义渗透在比亚迪的创新基因之中,自己动手造产品、造设备、造工厂,邓小平“能捉住耗子的猫就是好猫”的实用技术改造路径,成为比亚迪的成长基因。一百年前,福特用T型车的流水线为美国汽车工业的规模化经济奠定了基础,而今天,比亚迪为中国制造业真正成为全球巨人而非“血汗工厂”刻下创新的基因。许多企业员工经常参加杭州企业管理培训或开通了网上企业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对企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循环迭代榨取“粘滞信息”
在生产线创新中,如何榨取出“粘滞信息”,实现生产线的升级换代?最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循环迭代的多重设计(MultiplyDesignIterations),或者说快速原型开发法。
比亚迪的生产线创新也遵循了这一策略:学矿山机械出身的孙一藻被委以镍电池生产设备开发的重任。最初他觉得,不就是把混料机、马达、控制电源和变速箱进行组合吗?然而第一代生产线出来以后,他发现,自行开发的设备虽然廉价,但必须根据电池的特性对设备加以创新改进。通过多次失败与改进,终于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复制与生产。而其中,王传福“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是无限的”这一痴狂态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巨人
在生产线搬迁中,沙钢与比亚迪一样,非常注重“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获取生产线上的粘滞信息。2002年,沙钢集团斥资3380万欧元,买断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的全套设备。沙钢请世界著名的三大业冶金机械制造企业——奥钢联对生产线进行“二次技术创新”,将其建设成为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钢铁生产线,为沙钢领跑国内优特钢行业奠定了基础。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产线上的创新不仅是制造、流程的问题,更是战略性组织的课题。只有对生产线知其所以然,我们的产业才能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我们的制造业也才能真正成为国际巨人,而非跨国巨头落后生产线的“垃圾场”。
对GDP痴狂的南京市政府要想消化夏普的落后液晶面板生产线,最好的办法是派出100名科级以上干部到比亚迪的车间实习半年。如果这些官员受不了在生产线上创新的艰辛,更简单的办法是将纳税人的资金直接交给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去管理,这还杜绝了官员们贪污受贿的可能性。惟有这样,中国才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生产线”。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