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济钢球团厂一直把职工教育培训放在企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在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被誉为“中国球团竖炉的摇篮”的济钢球团厂,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2002年成立了团矿中专学历培训班。通过中专学历培训班对职工进行培训,提高了职工的整体素质,并通过集体奋斗和群体优化,使员工在学习与创新的机制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从而使企业与职工在培训中实现双赢。
1.一线职工文化水平低,不适应先进装备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济钢总公司的炉料结构调整对球团矿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与改造,尤其是济钢3#球团竖炉及其相关配套项目的建成投产后,球团厂的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技术水平遥遥领先于国内球团竖炉行业。但是,由于岗位职7-队伍的主体是1987年进厂的以初中学历为主的农民合同工,文化水平低,使得一线职工的整体素质不高,迅速掌握现代化设备的操作能力较差,不能适应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低资历员工进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培训成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2.职工求学热情高涨。广大低资历的职工,由于自身素质低,学习能力差,竞争力弱,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表现得无所适从。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系统学习、全面提高素质的机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1.求学意向调查。决定开办中专学历培训班后,为了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分厂在全体职工中(主要是生产运行岗位人员)进行了求学意向调查。调查显示,280名高中以下40岁以下职工中,除基础较好的33人进行各种形式的系统学习外,有138人强烈要求参加团矿中专班学习。
2.合理安排班次,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在生产性企业,员工培训的最大难点就是工学矛盾。团矿中专班的主要培训对象是四班三运转的在职职工,且大多是关键岗位的生产骨干。由于培训班培训期限长、学习任务重,牵扯了单位与职工的大量精力。为了解决工学矛盾,球团厂综合分析本单位的生产实际,把甲、乙、丙、丁四个大班的130多名学员编制成春季班和秋季班,再根据生产运行情况,把春季班和秋季班又分别分成两个小型的业余班分别进行培训。
3.课程设计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高标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在进行培训设计时,教培中心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到有关中等专业学校、先进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着眼于高标准、严要求,既要保证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要顾及学员的接受能力,与球团厂反复讨论课程设计方案,科学制定了培训计划,合理设置培训课程。针对球团技术生产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基础知识,最终筛选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企业精神文化5门基础课;冶金概论、炼铁学(烧结)、电气基础、机械基础等4门专业基础课和团矿基础、球团生产专用设备、团矿等3门专业课。教培中心在综合分析学员具体现状及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选派数十名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任课教师,因才施教,并根据四班三运转的生产运行情况,按照轮换班情况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从根本上协调好工学矛盾。
4.完善约束激励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学习要靠自觉性,但光有自觉性远远不够。限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许多员工并不能通过自觉、主动学习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调动每一位员工善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球团厂从理顺职工教育管理机制人手,抓住员工追求自我实现的关键需求,把培训与升迁、收入、竞争上岗等激励机制挂起钩来,先后出台了“学历补助管理办法”、“职工工作过程积分制及内部转换工作管理办法”和“团矿中专班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从激励约束角度明确规定了分厂、车间及学员的行为规范,明确了相关考核奖励办法,设立优秀学员奖、学以致用奖,对取得毕业证书的学员报销部分或全部学费。同时,对违反纪律者进行惩处。
教培中心从教学管理角度健全完善了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制定了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中专班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5.做好培训反馈工作。鉴于中专学历培训班周期长、课程设置较为系统等特点,公司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及实践性等方面,以各种形式对全体学员进行调查,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培训反馈结果。
(1)用座谈会的形式,在培训班开班初期,就学习内容组织学员代表、授课老师、员工所在单位进行调查,对课程设置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对有关学习内容进行修订。
(2)通过考试,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摸底调查。
(3)以征集合理化建议,评定建议可行性的方式,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模底。
(4)从新增生产能力的发挥和科学技术的转化率,以及学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中专学历培训班的学员经过长时间的专业技术培训,个体综合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企业发展。
(1)职工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能主动获取各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职工能够对基础知识普遍掌握,98%的学员一次通过考试,其余学员也能够在补考后及格过关。
(3)培训后,职工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对各种知识点的接受能力提高,并能较为系统地学习和应用。
(4)多数职工能够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指令快速接受,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在培训中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且能就生产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创造性地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5)职工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工作主动性增强,讲效率、求改善、讲奉献的多了,消极抱怨、斤斤计较的少了,团队有爱心,讲配合,整体效率提高了。
(6)职工工作业绩突出,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多项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亮点涌现。
(作者单位:济钢球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