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了杭州公开课的学习之后了解到,最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直线上升,2009年投资总额达到48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六,而且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预计,到2013年,海外投资总额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累计额则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目前,中国海外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大致为1∶2,到2015年前后可能会升至1∶1。中国企业在海外频繁的并购动作引发了“中国正在购买世界”的惊呼。
在系统的学习了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管理课程之后,发现其目的在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可能与最近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有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影响力也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中国制造”在全球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市场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以上;在钢铁、氧化铝、镍、煤炭和水泥等大宗商品的全球消费量中,中国已经占到四分之一甚至一半。另外,一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经过30多年的练兵之后,既积累了实力,也有扩张的冲动。由此看来,中国企业开始投资世界各地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如果与国际经验比较,中国目前的海外投资还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现象。海外投资比较多的通常都是发达国家,收入高,资本富余,更重要的是在管理或技术方面有优势。在海外投资最多的十个经济体中,除了中国和俄罗斯,全部是高收入经济体,即便是俄罗斯,其人均收入也是中国的两倍以上。中国的人均收入目前在全球排到100名稍后,却已经是海外投资大国。
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教授研究各国海外投资后发现,美国和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别。美国投资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占有对方的市场,避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而日本投资模式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利用对方廉价的生产成本,产品可能在当地市场销售,也可能转销到第三市场或者回销到日本本土市场。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日本模式,它们的基本支撑点都是不但拥有资本,同时还拥有管理与技术优势,因此,这些企业到投资地所从事的都是它们熟悉、有优势的业务。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似乎与美、日模式都不太一样。在杭州企业培训结束后,了解到尽管现在海外投资所涉及的产业非常广泛,总体看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技术或管理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这是由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当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五花八门,对于非金融类海外投资而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海外大宗商品领域,以保障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二是直接收购海外知名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与品牌。前者的例子是中国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的MMG公司,而后者的例子则是吉利并购沃尔沃。从数据来看,“商务服务业”在海外投资中占的比重也非常高,然而,从加总的数据难以判断其真正动机,但为出口提供便利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些特征最终能否构成“中国海外投资模式”,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能排除这些特征可能是过渡性现象。不过,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很多领域都不具有国际竞争力,没有比较优势却要做投资,也许说明中国企业决策有前瞻性,通过投资引进技术。但是,我们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资本有富余。央行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是实实在在的资源,只不过是通过政策扭曲积累起来的。
最近,各国财政状况显著恶化,提高了全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这对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是极大的挑战,而我们又不可能真的瓜分外汇储备。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企业海外投资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降低中国对美国国债市场的过度依赖,也有助于改变目前中国海外资产(主要是债券)与海外负债(主要是股权)不匹配的现象。
企业培训案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的何在
2015年12月8日 企业培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