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个世纪以来,巧克力一直都是豪华奢靡、贪图享乐的象征。那强烈的感官刺激和丰富饱满、挥之不去的口感,令人联想起性与罪恶、优雅与财富、品尝禁果的快感与难得体验的欢欣。在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时了解到,16世纪时,巧克力从美洲来到西班牙,从此在欧洲**生根发芽。最初,它是属于宫廷御用的饮料,制作方式是阿兹特克式的——用水冲泡后,不加糖,而是添加辣椒。但很快,巧克力就实现了“本土化”,人们在其中掺入糖、蜂蜜、香草、肉桂,最后则是牛奶。巧克力甜美、丰富和独特的口感被欧洲人升华为贵族专享文化的一部分。
自此之后,巧克力的发展紧紧跟随工业革命的步伐。在参加了杭州公开课的学习之后,发现在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让大量研磨可可豆成为可能,巧克力饮料迅速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饮品,欧洲各地的咖啡馆里都有出售。19世纪初,通过可可压榨技术,人们将可可脂榨取出来,制成可可粉。到了19世纪中期,吉百利已经开始销售朱古力和巧克力奶油。紧接着,牛奶巧克力在1875年面世,并在巧克力成功打入大众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我们今天熟知且喜爱的巧克力糖在那之后不久诞生:好时巧克力块在1900年推出,吉百利的牛奶巧克力棒在1905年推出,而好时的Kisses则于1907年推出。20世纪20年代,好时的“Mr. Goodbar”和玛氏的“Milky Way”问世,士力架、“Three Musketeers”和M&M巧克力豆也先后推出。
巧克力是一种难以琢磨、口感微妙的物质——难以驾驭,对冷热都很敏感,而且大家都知道,巧克力非常容易融化。但巧克力也是大自然所赐予的最为诱人的食物之一。正因为如此,它在数百年来曾激发了无数人的奇思妙想。从一开始,巧克力就是供王公贵族享受的贵族饮品,人们对于它的青睐无需刻意培养。在西方,巧克力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到了20世纪,巧克力的价格已经非常平民化,并得到了广泛普及,但它给人的感觉依然是非常私人、不可言喻的享受。巧克力生产商们深知这一点,并加以运用:比利时巧克力大师约瑟夫乔普斯(Joseph Draps)在1926年发现了戈迪瓦夫人,以她赤身**骑在马上的形象作为宣传的戈迪瓦松露巧克力从此旺销。
时至今日,巧克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国际可可组织(International Cocoa Organization)的报告显示,截止2005年,玛氏巧克力每年的全球销售额超过90亿美元,吉百利史威士公司的销售额为81亿美元,雀巢公司为70亿美元,费列罗为55亿美元,好时则为48亿美元。瑞士人每年吃掉的巧克力重达1.67亿磅——平均每人22磅。美国人每年吃掉30亿磅巧克力——平均每人12磅。不仅如此,巧克力似乎还是一种能够抵御经济衰退的产品——自2008年市场崩溃以来,巧克力在世界各地的销售量却依然一路上涨。这或许是因为在经济危机之中,巧克力能够给人以慰藉,甚至令人在幸福中暂时忘却烦恼。
在杭州企业培训结束后,认为在30年之前,中国的经济落后且封闭。而今天,中国的市场非常开放。大多数人都认为,如果你希望开展全球业务,就必须在中国有所作为。但是,这样做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既可能是一个赢得数十亿新客户的机遇,同时也可能是一个费时费力、代价高昂的泥潭。
在来到中国的巧克力市场非常开放。最初将目标定为“把牛奶巧克力棒卖给每个中国人”的是吉百利公司。但如果历史真的值得我们借鉴,有朝一日才最可能说出麦当劳那样的豪言壮语:“我们的消费群体超过十亿!”。
企业培训案例:巧克力的出国之路
2015年12月8日 企业培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