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家具上市公司卡芾的品牌经理陈妮,最近有点烦:进入这家公司已近两年,但总感觉自己是个边缘人。当初放弃市场部经理职务,自降薪水进入卡芾,为的是在这家号称企业文化和管理非常有特色的企业立足并做出一番成绩。然而,事与愿违,任凭自己怎么投入,怎么调整,怎么降低要求,也进入不了那些老资格的卡芾人圈子。
不为人知的内幕
在真正进入卡芾之后,陈妮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卡芾对渠道商的考核,不是资金实力甚至经营经验都不是,最重要的那条标准反而是比较虚的“价值观”。只有价值观与卡芾的“专一、卓越、合作”一致的投资者,才可能成为卡芾的渠道商。这点让一直倡导生意和品牌同等重要的陈妮感觉有点怪怪的。
然而,在卡芾待了半年之后,陈妮却才发现,外界所知道的卡芾与现实中的卡芾真的是差异太大了,简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
先说“专一”吧。专一做好本职工作没有错,但很多卡芾员工对于超出自己工作岗位的任何一点事情都是不闻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注意业绩指标的完成,敢于克服任何阻力固然是对的,但是卡芾员工完成业绩的过程和方法就很值得商榷了。例如某位经理拿内部资源换外部利益,拿外部资源来成就自己的业绩,并频频截留费用,很多基层同事看在眼里,也无可奈何,所有知道内情的人被一一挤走,然后,这位经理拍拍屁股换个位置“从头再来”
再说“卓越”吧。卡芾员工虽然倡导“要注重学习提升,努力成为本专业的高手,管理者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做一个好老师”,但现实中更多的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而所谓的“有长远的个人发展规划”则是规划如何跟对领导,盘算着如何媳妇熬成婆“剩”者为王。例如某位总监,此前的履历非常一般,而且编造得很厉害,但凭着在卡芾的资历长,与老板关系近,在挤走几位有竞争关系的同事之后,竟然一路高升,做到总监职位,据说最近还去负责卡芾新成立的子公司了。
“合作”又是什么呢?在卡芾员工的真正内心里,所谓的合作更多是利益交换,一旦发现没有什么实质的利益交换,马上翻脸不认人,或者以另一种完全利益掠夺式和压榨式的方式来合作。例如某位区域经理,在通知某位渠道商来参加卡芾的年度渠道商大会时,渠道商解释说,最近刚刚怀孕,也是比较危险的时刻,好不容易怀上,能不能不参加,或请人代为参加,这位区域经理对此事的处理意见是“必须本人来参加,否则,就别做卡芾了。
尴尬的边缘人
刚开始,陈妮以为是自己来卡芾的时间不长,是一些好事的员工编出来的八卦企业内幕和故事。然而,随着自己在卡芾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曾以为是好事员工编出来的八卦企业内幕和故事也都得到了证实,陈妮开始有点难受了。而越来越多离奇古怪的有反卡芾企业文化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自己身上,陈妮开始越发的痛苦。
作为品牌经理,她不管媒介,也不能参与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原来以为只是公司的岗位设置需要,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这两块有两个老资历的员工“把守”,后来者无法轻易“染指”,否则,只能出局。陈妮感叹,怪不得前段时间,自己刚刚参与产品和媒体的事情深一些,就被很多人莫名其妙地“穿小鞋”,更甚者,连绩效考评得分都很低。
转眼间,进入卡芾已近两年时间,作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当初设定的储备型的核心中层,陈妮似乎没有感觉到任何的核心味道,反倒在很多层面上不如那些进来时间更长的基层老员工,种种情况表明,自己就是个边缘人。
当初进入卡芾,陈妮是做了很大牺牲的,放弃原先那家二线家具企业的市场部经理职务,自降薪水,为的是在卡芾这家号称企业文化和管理非常有特色的企业立足并做出一番成绩。
然而,原先的判断是错的,职业设想也几乎很难实现。任凭自己怎么融入,怎么调整,怎么降低要求,怎么投入,就是感觉进入不了那些老资格的卡芾人圈子。大老板是产品研发和设计出身,二老板是渠道开发与管理出身,研发和渠道在卡芾最受重视,其他的非研发、非渠道系统的人则只有一条路,媳妇熬成婆才能剩者为王。而且,任何人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和做出决策。
[专家评析]
企业文化之于企业,不客气地说就像“吃狗肉”一样,助强不助弱。如果说它能够助推企业飞速的成长,也是指那些适合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前提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