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增长的速度上,如果不考虑未来可能遇到的重大危机,企业就会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就拼命扩大各种规模,扩产扩能,招兵买马。一旦危机来临,则削砍机构,减产裁员。这看似符合经济规律,但任何一次减产裁员、抛售公司或者资产,都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人心和文化的伤害。例如,联想在上一次网络泡沫危机中的裁员,引发了一篇著名的网络文章“公司不是家”,对联想的品牌形象、公司中的人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企业文化传统和注重社会稳定的环境下,企业的裁员更被赋予了非经济意义,因此,今天各级政府都在号召甚至强制企业不裁员。因此,企业在形势好的环境下发展时,一定要考虑控制哪一天经济形势转坏时可以不裁员的规模,在发展中能够外包的业务尽量外包。
在公司制度的构建上,中国的理论界一直对家族企业有所批评。在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有几千年的家文化,这种家文化如果能与市场经济结合,将会既有利于家庭和家族,也会有利于社会。德国之所以长期占据世界第三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德国中小企业的贡献,而这些中小企业主要是家族企业。中国似乎还很少有人在创业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世世代代的家族企业,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公司的品牌,准备世代相传。其实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家族企业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强和凝聚力较强。可以想一想,如果某人以自己的名字注册公司,并立志做一个百年企业,某人就会对这个公司的声誉十分珍惜,并且有很长远的打算,不太容易急功近利甚至干一些不利于社会的事,例如在牛奶中加三聚氢胺之类。
在业务战略的选择上,如果在一个持续增长的环境中,中小企业最好集中资源专注于某一专业化业务,但是,在经济环境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的环境中,过于专业化的风险很大,而适度的多元化有助于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尽管在正常时期,适度多元化的经济效率可能不如专业化,但是当危机来临时,适度多元化就可以帮助公司度过危机。也就是说,在战略思维上,要把公司稳健发展和抗风险能力摆在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的环境下,如果中集公司还只是做集装箱,比亚迪还只是做电池,可能就十分危险。
在国际化与内需市场方面,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国际市场是我们难以直接把握的,尽管仅仅接单做生产相对轻松,但市场一旦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世界市场证明了汇率的变化决定着做国际市场的企业之命脉,而汇率的变化往往不是由于经济规律决定的,同样的生产成本,汇率变化后马上就失去了竞争力,企业难道可以不做防范吗?一个国际大客户固然好,但没有了这个客户的订单企业也就随风而去,企业难道可以不做防范吗?
中国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千年不遇的大好发展时机,也必然会遇到一次百年不遇的不好时机。经历过低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经历过危机的企业才是成熟的企业,在低谷中的思考往往比在高峰上的思考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