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案例 / 企业培训案例:马云:梦断一淘

企业培训案例:马云:梦断一淘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培训案例

淘的推出,其实是马云在B2C发展趋势下在未来商机把握上的另辟蹊径,叫板百度只是一个噱头而已——毕竟,一淘只不过专注于购物搜索,想以此撼动百度的综合搜索引擎的地位未免也太难了吧。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马云
马云说“让百度睡不着觉”,其实更多也是一种炒作方式,给一淘带来更大的知名度,给淘宝商城带来更大的推广空间,而这就好像马云自己所说的,又把咱们给“忽悠”了—— 一淘的推出,其实是马云在B2C发展趋势下在未来商机把握上的另辟蹊径,叫板百度只是一个噱头而已——毕竟,一淘只不过专注于购物搜索,想以此撼动百度的综合搜索引擎的地位未免也太难了吧。
九月在杭州召开的第八届网商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马云在的主题演讲中这样说到:做搜索引擎一淘,就是要让百度睡不着觉,因为百度睡得着觉,互联网的用户就睡不着觉了;支付宝就是让大银行睡不着觉;阿里巴巴进入无线,就是要让中国移动、联通睡不着觉;阿里出钱投资物流公司,是为了帮助物流公司,让中国邮政知道它不是中国最大的物流。
当然,目前其中最让人关注的就是一淘。“让百度睡不着觉”让马云又迅速火了一把,而近期,一淘也持续着高调宣传推广,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里,地铁、移动传媒和公交车站等纷纷被“购物比价,尽在一淘”的广告占领。
叫板百度?
使用过一淘网的搜索引擎的人应该很清楚,一淘网的界面,感觉上更像是一个购物网站,一淘主要就是为购物买家提供的一个比价平台。
下面我们不妨逐一分析下一淘的各项搜索。
第一,商品搜索的界面,左边栏包括商品分类、来源商家、价格筛选。来源商家里有淘宝商城、京东、当当、卓越亚马逊等,应该说左侧的内容还较为公平,当然,商品来源里淘宝商城还是占据了大多数。右边栏为搜索结果,包括全部商品、网上商城、淘宝卖家,而淘宝商城的物品即出现在网上商城,也出现在淘宝卖家,很显然,一淘也在对淘宝商城进行大力推广。另外中间的搜索结果能直接看到商品的价格范围、销售量和提供此商品的商家数量,并能点击进去进行比价。
笔者随意搜索了一些产品,发现大部分中间界面的搜索结果都是来自于淘宝商城,而最低价几乎全是来自淘宝商城。至于一淘上商品搜索排名的原则是什么,被一淘网收录又有什么要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着重在对淘宝商城推广是肯定的。
当然,商品搜索的结果是一淘网整合了大部分主流商城和淘宝卖家信息后给出的,让买家能轻松方便有更多的选择,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过,百度本身也不专注做购物搜索,商品搜索和百度搜索并没有什么交集。
第二,在网页搜索中,只是简单整合了有道和搜狗的资源,一淘自身的搜索结果没有什么个性化特点或优势,而且关键词搜索匹配度不高,所以,一淘的网页搜索和百度相比,其实过度到了搜狗和百度的竞争——对于一淘本身而言,根本谈不上是一款综合性搜索引擎,更谈不上与百度叫板。
第三,资讯搜索结果则是整合了论坛、购物资讯、图片和商品等各类信息。购物资讯搜索结果主要是来自淘宝商城和淘宝网的信息以及被一淘网纳入资讯频道的其它一些网站的资讯——不过,这个资讯搜索结果也还是更多的是针对购物而言,而其他一些类别关键词的资讯搜索结果,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内容。
另外,淘吧类似于百度贴吧的模式,只不过目前内容都是注册会员关于各种商品的一些互动交流信息。而一淘的团购搜索已经推出了“定制”和“返利”服务,有较大的吸引力。
所以,马云说“让百度睡不着觉”,其实更多也是一种炒作方式,给一淘带来更大的知名度,给淘宝商城更大的推广空间,而这就好像马云自己所说的,又把咱们给“忽悠”了。一淘的推出,其实是马云在B2C发展趋势下在未来商机把握上的另辟蹊径,叫板百度只是一个噱头而已——毕竟,一淘只不过专注于购物搜索,想以此撼动百度的综合搜索引擎的地位未免也太难了吧。
购物比价?
从官方信息来看,一淘网旨在打破各个网购网站之间的藩篱,向全网消费者推出全网搜索与一站式导购服务,而其战略规划是:利用自己资源,帮助外部商家向消费者推荐商品,借助支付宝账号的快捷登录与支付优势,并与外部合作商家共享消费者在淘宝的购物历史和地址等数据。消费者只需在一淘网页面登录淘宝或支付宝账号,即可在商品搜索结果中直接购买新蛋网、易迅网、库巴网等百余家独立B2C网站的商品。
目前,一淘网已经收录了超过包括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卓越亚马逊等2000家购物网站,超过660家团购网站以及超过2亿条关导购信息,是目前国内收录商家、商品、信息量最全的比价购物搜索。
其实,一直以来,淘宝都有着包括流量、用户、商品展示、交易及支付在内的成熟体系,因而,早在2008年,淘宝就有底气截断百度搜索对其内容的抓取。如今淘宝正式分离出购物搜索“一淘”当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具体来看,其推出和迅速扩张又有着各种客观的推动因素。
首先,随着各类综合和垂直B2C的疯狂生长,竞争愈发激烈,网站活跃度和访问率普遍较低,推广成本也水涨船高——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凭借淘宝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流量优势,一淘也迎合了当前众多独立B2C们的发展需求;
其次,B2C逐渐成为网购的主流发展趋势且增速迅猛,即便是淘宝这样国内最大的网购平台,也再难以满足其增长需求,而一淘凭借淘宝已有的流量和体系上的各种资源优势号令“诸侯”,无疑加大了淘宝未来在网络购物市场上的“话语权”。
另外,官方称一淘不会搞竞价排名,对于商品排名规则,将根据消费者购物意图和相关性进行商品推荐,平等对待淘宝和外部商家,加上一淘这种类似垂直搜索引擎的服务模式能带来方便、准确的信息,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因而,对于B2C网站和网购用户而言,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业内普遍认为,马云的野心也在于,把一淘打造为未来C端网购业务的流量总入口。而“购物比价”无疑是淘宝吸引网购用户的最佳途径,毕竟大部分消费者首先看重的是价格实惠——另外,鉴于一淘的搜索结果大部分最低价是淘宝商城,这样既能借“比价”的名义对淘宝商城品牌进行营销,又能进一步攫取网购入口的流量。
从淘宝原先的重要营收来源(如淘宝直通车、淘宝联盟等)都被划入一淘来看,足见马云和阿里巴巴对一淘的重视和扶持力度——要知道阿里巴巴的近一半的收入主要来自淘宝,尤其是后者旗下的“淘宝直通车”。
饮鸩止渴?
在一淘首页,如果长期关注其上出现的促销热销商品、品牌低价推荐商品及排行榜上的各类商品,你会发现,大部分是来自各垂直BEC商城及淘宝商城。实际上,淘宝商城和各专业领域领先的垂直B2C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竞争,淘宝原本也只是做平台,实现共赢的局面是可能的,但是,对于其他一些发展多年的综合大型B2C商城,淘宝商城却有着直接的竞争关系,在一淘,这种微妙的关系将如何处理?
诚然,任何人都无法忽视淘宝多年来积累下的巨大流量资源,这也是一淘能迅速成型的原因,而短期来看,一淘确实也能为各类电商带来更多的点击率,扩大影响力和成交额。
问题在于,一旦一淘真的成为大众信赖的C端购物入口,占有各B2C电商很大部分的流量来源,淘宝将剥夺众B2C电商的话语权。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马云的高明之处,用一淘来暗度陈仓,无形之中扩大了淘宝商城的市场份额,同时,当越来越多用户习惯选择一淘作为购物入口,一旦淘宝合作策略变动,对竞争对手来说将会造成很大的打击。所以,淘宝商城和竞争对手在一淘的关系如何演变,是日后很大的看点。
另外,近一两年,对于各中小垂直类B2C网站而言,在一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B2C网站的不断涌现加剧了行业间的竞争, B2C网站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尤其集中在推广营销方面,而对于无力做推广、生存困难的各中小垂直B2C电商而言,短期内一淘似乎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争得入口的途径,但在低价先行的策略下,实力偏弱的中小垂直B2C电商有多少资本和实力在一淘分得一杯羹?又如何在未来与行业领先者竞争了?
梦断一淘?
我们可以从现象上找到种种马云推出一淘的逻辑,不过,回过头看,这还是马云从C2C业务分离出淘宝商城之后在B2C领域和淘宝盈利方式上的又一次深入探索和尝试——而盈利方式和C2C与B2C之争,是一直困扰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大难题。
淘宝当年能击败易趣坐上国内C2C电子商务王座,凭借的是免收交易佣金的策略。问题在于,以“革命者”身份出现的淘宝,却注定不能重走易趣的老路,必须打造全新的盈利模式。2006年,淘宝此前承诺的“三年免费”时间已到,羽翼丰满的淘宝便开始试图在C2C上寻找新的可行的盈利模式。淘宝的第一次尝试是开发了一套名为“招财进宝”的竞价排名系统。不过,招致卖家和用户的严重不满,仅实施了一个月的“招财进宝”竞价排名服务不得不下线。而面对当时腾讯拍拍的“趁火打劫”,淘宝慌忙之中还宣布了一项政策:永远不再用竞价排名收费,同时表示,将继续“三年免费”的政策。
诚然,当年淘宝反击易趣争夺市场份额的企业战略虽然行之有效,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正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不收交易费,导致淘宝自己长时间找不到盈利模式。2007年淘宝总裁孙彤宇曾就淘宝盈利问题直言不讳:“淘宝网是一家公司,公司一定会盈利。至于怎么盈利,我们有信心,但我也不知道这个信心来自哪里。”
不通过收取交易佣金来盈利,又不能再采用竞价排名的方式盈利,除了广告淘宝暂时也找不到其他可行的盈利方式。在孙彤宇说这话半年后,淘宝正式推出了广告收费模式。
凭着广告业务的收入,淘宝在2009年倒也首次实现了收支平衡。当年,淘宝的总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广告收入达到了15亿元左右,约占其总收入的85%,其它的收入只要是增值服务和商城的交易佣金收入。
手握4000个亿的交易额,淘宝不可能甘心于区区10几个亿的广告收入,而分离B2C业务成立淘宝商城是马云艰难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但就在2008年,淘宝首次尝试发展B2C商城的时候,马云在内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亚马逊已经死掉了”。
因为,马云一直认为,亚马逊代表的B2C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商业模式,未来的天地一定是属于易趣的C2C模式。这个态度,也决定了淘宝商城命运的一波三折。
2008年初,当当网和卓越网分别占据18%和13%的B2C市场份额,而现在后来居上的京东那时才占11%,淘宝商城若要成功分一杯羹并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也是当时的淘宝总裁孙彤宇看好B2C发展前景的原因所在。
后来,由淘宝副总裁黄若带队,成立一个了商城事业部,但是,马云显然不支持商城模式的发展——由于买家在淘宝网首页搜索商品,出来的结果前两位是商城店,在当时等于要牺牲淘宝20%由C2C带来的买家流量去发展当时占淘宝交易额3%的B2C商城。
在淘宝商城刚上线时,C店卖家便集体抗议。马云和管理层不愿意得罪C卖家而影响到淘宝整体的流量和规模,当年10月,商城事业部就宣布被解散,而此时,商城交易额占比已经从当初的3%增长到6%。直到2009年8月,商城事业部才恢复,淘宝CFO张勇兼任商城总经理,再次尝试了B2C商城的独立运营。
而没想到,近几年,国内B2C市场发展迅速,成为网购的主流发展趋势,在美国,B2C的领先企业亚马逊风头也压过C2C的领先企业易趣——这一切,一直钟情于C2C的马云显然看的很清楚。终于,在多次尝试靠C2C盈利陷入僵局之后,淘宝在B2C淘宝商城身上开始倾注心血。在现实面前,一再犹豫的马云最终还是将盈利方式押在了淘宝商城身上。这样也可以采用收取交易分成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2010年11月,淘宝商城高调宣布独立——召开新闻发布会、建独立域名、进行大规模品牌宣传——两个月内,淘宝商城上的投资就高达2亿元。
但不难看出,在马云心中,一直信奉的是易趣的C2C商业模式,而摒弃亚马逊的B2C商业模式。事实上,马云的观念在阿里巴巴(B2B)的发展过程中也能窥见一斑。
2009年,马云曾在发表一篇叫的署名文章,认为“一场由互联网技术掀起的革命正初露端倪,这股浪潮必将永久改变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力量态势。在世界各地,能够把握这些新契机和新趋势的中小型创业者必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借助互联网,未来规模较小的公司将得以同大型企业展开有力竞争,并以无可限量的能力挖掘并创造商机。”
其实,这一切都源自马云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对未来生产模式和社会经济模式的超前思考。马云一直梦想着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新型商业模式——如果成功了,这就意味着给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从长尾理论或范围经济等一些新兴的理念上看、从人类需求的发展层次上看、从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端上看,马云的初衷无疑是无比美好的,马云所憧憬的未来也无疑是有无限市场潜力的。而且,这个初衷,肯定也是要建立在“因小而美”、建立在C2C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要实现大规模定制,给消费者提供普遍的个性化产品,仅仅靠几个大型商家和大型商城是不可能的。这必须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必须充分协调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协调小批量多品种商品的生产方式,这样也才能降低大规模定制的成本。这也解释了,为何马云当初如此钟情C2C,为何会排斥B2C商城的独立。
只不过,两年多来,无论是在阿里巴巴,还是在淘宝,现实的发展情况并不像马云所期望的那样简单。淘宝商城的独立已然违背了马云的初衷,而阿里巴巴,其实也并没有真的成为小企业的天堂——大企业在信誉、广告营销(竞价排名)和成本控制上,都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实这也是为什么B2C现在成为网购主流发展趋势的原因。目前C2C还不具朝马云预想的方向发展的条件。
现在马云推出的“想让百度睡不着觉”的一淘,虽然也让淘宝未来有了新的盈利方式,比如POP广告展示、与B2C企业分成等,但这却是继淘宝商城独立后马云初衷的又一次违背——只是一味考虑客户购物体验来保持和扩大领先B2C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同时,马云却忘记了如何保护中小网店和厂商的利益,忘了如何协调卖方市场来避免无止境的价格战,如何去引导中小网店的差异化生存。
而这一切,也让马云离理想中的由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的新商业模式越来越远。就仅仅依托于在商城竞争中完全处于优势的少数B2C商城和大商家,来真正实现大规模定制、给消费者普遍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从国内网购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现状以及淘宝作为一家企业的市场扩张和盈利需求来说,我们没有理由认为马云有什么错。毕竟,B2C也是未来几年间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趋势,谁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蛋糕在面前被别人分掉。
但是,马云,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吗?还会尝试为那个曾经宏伟的目标而奋斗吗?

相关推荐:

杭州品牌营销策划

组织管理系统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