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小微企业不知从何时开始备受关注,过去一年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大幅上升的成本,人力成本,生产成本都在涨,与此同时,订单、利润却在不断下降,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堪忧。
作为中国经济中对景气最为敏感的主体,小微企业的日子近两年来一直很不好过。
欧债危机阴云笼罩,海外订单遭遇寒冬,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企业融资困境始终未得到改善,小微企业微薄的利润不断受到侵蚀,生存状况愈发艰难。
2011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先后对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数千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今年初完成。这个历时近半年的调查显示,三地发展模式虽有差异,但所面临压力却惊人的相似,而且尽管扶持政策频出,小微企业严峻的生存状况却丝毫不见好转。
成本逼人
过去一年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大幅上升的成本。由于劳动力供需比日趋紧张和物价不断上涨,小微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生产成本日益沉重。
过去两年间,国内多地上调了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以东莞为例,其最低月工资在2009年为780元,2010年升至920元,2011年进一步增至1100元。
市场定价工资水平也在节节走高。伴随物价上涨,生活成本的攀升推高劳动者的预期工资。多数受访者告诉财新记者,2011年工人工资普遍较2010年上涨20%-30%,部分基数较低的行业甚至出现50%的涨幅,而这种趋势还在延续。这对利润本就薄弱的小微企业来说,已经成为最大的威胁。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更视之为梦魇。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日前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提出, 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在2004年已经出现,人口抚养比则将在2013年达到最低点,两者之间只有九年时间,远远少于日本、韩国在两个转折点之间三四十年的调整期。“走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前面,劳动力短缺会前所未有地表现出来,工资上涨的压力还会继续。”蔡昉称。
各地区、各行业的劳动力供需状况不尽相同,劳动力紧缺和用工成本增加程度也有所区别,但工资薪金上涨的趋势已是毋庸置疑。
“人工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去年给2500元,今年就得涨到3000元,不涨工人就跳槽。现在哪儿都缺人,熟练工放走了也不好找,就只好加薪。”北京联志兴诚冷气设备有限公司经理王连智向记者抱怨。在他看来,企业成本上升最大的就是人工成本,但企业主在工资谈判上的筹码越来越少,只能接受,而利润又很难跟上,长此以往,企业经营很难维系。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在侵蚀企业微薄的利润空间。“能源化工产品一涨价,制冷材料就跟着涨,但我们没法给客户提价。过去一年里,因为这些成本上涨,接近七成的利润都没了。”王连智称。
青岛博翔远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孙经理告诉财新记者,其公司主要经营人造草坪,由于其销售群体的特殊性,所以过去一年业务和订单量未受太大影响,且公司仍打算扩张规模。不过,原材料、用工、房租水电等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利润正受到严重挤压。“我们上游涨价,但对老顾客,你能说不给优惠还提价么?”
对原材料依赖比较大的行业,如家具百货、服装服饰等,对原材料的上涨极为敏感。按照阿里巴巴的调研,在环渤海区域里,这些行业认为原材料上涨对经营影响较大的企业数均超过60%。与此同时,这些以加工、代工为主业的小微企业,由于议价能力较弱,无法完全转移增加的原材料成本,未转移部分只能通过缩减利润的形式由自身承担。
“我们的感受要比官方的CPI数据高很多,个别品种价格涨幅可能翻番了。”天津坤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军称,由于其公司产品定位更多面向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所以品质要求不及欧美发达国家,利润率也相对较低。“一旦人民币升值或者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可能就不赚钱了。”刘小军称。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认为,针对生产成本上涨,政府能做的就是在小微企业缴纳员工保险和公积金福利等方面给予补贴,“政府越来越多要求小微企业规范经营,但这会带来很大生产压力。政府可以给予补贴缓解压力”。
某些中型企业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来应对成本上升,但这条路径并不适合小微企业。很多小微企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本地资源,订单并不充裕,对新市场的开拓也往往依赖于亲友圈子。至于产业升级,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也知道高端产品利润率高,但转型谈何容易?产品线要升级,工人要培训,钱从哪里来?一旦亏了,企业也就倒闭了。”沈阳一家从事机械零部件制造的小型制造业企业负责人称。
订单两难
出口型小微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痛苦。发达经济体的需求锐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出口。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等主要贸易货币均出现不同程度贬值,2011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近5%,议价能力缺乏的小微企业步履维艰。
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薄弱,产品竞争力欠缺,客户黏性较低,小微企业往往会最先受到危机冲击。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课题组的一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4家目标企业中,出口订单同比大幅度减少和有所减少的企业占47.2%,而小型企业的这一比例高达49.3%。
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小微企业在订单方面的状况略有差异。按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团的调研结果,较之长三角和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订单压力更为明显,这可能与当地企业订单较多依托大企业有关。
当地接近60%的受调研小微企业承认受到大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影响。此外,环渤海区域因为没有形成长三角和珠三角那样的产业集群效应,专业市场相对不发达,也少有商会等组织支持,订单压力更加明显。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订单状况略好。申银万国近期在对珠三角地区调研后,称当地电子、家电和玩具类企业订单并未明显恶化,较去年10月甚至有所上升,不过订单开始出现变短、变小、变急的趋势。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长三角地区。财新记者在温州调研发现,很多企业订单量仍然充沛。一些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低端制造业订单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不过,由于受到汇率波动、资金周转瓶颈等因素影响,企业为回避风险,正在减少或者干脆拒绝接受长期订单。
“去年上半年生产一个打火机是五美元,签单时一美元兑人民币六块六,但三个月后人民币升到六块五。本来就是薄利,这样的升值我们承受不起。”温州东方轻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中坚告诉财新记者,签单时很难将汇率变动风险囊括在合同中,所以企业对于接受长期订单非常谨慎。
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遥遥无期,欧债危机随时可能引发更大风险。这个寒冬对于那些依赖出口的加工企业来说格外漫长。
相关推荐: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策划咨询
杭州企业管理咨询
杭州步步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