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王建宙只能把诸多尚未实现的“理想”,交给他的继任者了。
从2004年10月至 2012年3月22日,63周岁的王建宙在其服务7年的中国移动交出的成绩单是:年度营业额从2004年的1923.81亿元扩大至2011年的5279.99亿元,净利润从420.04亿元增长至1258.7亿元。它以拥有6.5亿用户的极大优势,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体量最大、市值最高的电信运营商。
在22日上午对中移动高层的最后一次讲话中,王建宙以数度鞠躬来回应台下经久不断的掌声。“功成身退”是外界对他的普遍评价,“了无遗憾”是他本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王建宙是无比幸运的,因为他正好赶上了移动替代固话的大趋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借移动大发展之势成就了自己;也有人评价王建宙眼光长远,甚至可以算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他最早提出了运营商要向互联网转型,并作出了诸多布局和尝试。“作为央企领导,推动这样的存在风险的变革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
以现在的眼光来回看王建宙在中移动的七年,他不失为一个高瞻远瞩者——他内心一直想把中移动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运营商,数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建宙就提出运营商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互联网的竞争,比如Google,比如苹果。
但是,体制原因的也罢,央企“宿命”也罢,最终我们看到,中移动在移动互联网业务方面的尝试几经反复,“卓望模式”与“基地模式”的博弈,贪腐问题导致的进一步收权,让人们感觉中移动还在苦苦摸索。
这注定了,当王建宙离开之时,在他的成绩单背后,还留给中移动一张充满困惑的问卷:中移动在2008年之前营业额和净利润均能保持在20%上下的高增长局面,在2008年之后骤然减速,2008-2011年,中国移动营业额和净利润的增长率都已停留在个位数,去年的营业额增长为8.8%,净利润仅增长5.2%.
“起了个大早,但走的步子其实并不算大。”这是一位前卓望高层对中国移动转型移动互联网的评价。王建宙的继任者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运营商越来越面临沦为“哑管道”的威胁;另一方面,中移动的竞争对手们也开始凭借3G迎头赶上,缩小差距。而移动寄予厚望的TD-LTE还未成气候。
攻城略地,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理想者”落幕之后,“务实”成为下一阶段中移动的主旋律。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很难简单给出一个判断,是中移动造就了王建宙,还是王建宙造就了现在的中国移动?
回看历史,2004年10月,56岁的王建宙从中国联通调入中国移动,出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随后兼任中移动香港上市公司董事长、CEO等职位。数据显示,当时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3.3亿,其中中移动占据约65%份额,已经处于绝对领先之势,此后几年,也是中国人口红利在电信业行得以充分释放的几年。
不过,对刚上任的王建宙来说,2004年的时局仍有压力。据移动内部人士回忆,当时资本市场就对移动的后续增长看衰,因为中移动的用户增长和APRU增长已经出现困境。
王建宙做出的第一个大胆举措就是押注农村市场。在城市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农村。虽然单个用户的消费金额有限,但降低成本之后,却能通过规模带来巨大的利润。
王建宙的这一建议当时遭到了公司内外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资本市场并不看好这一方向。但他最终成功推动了这一变革。事实证明,这位掌门人的眼光是正确的。中移动随即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回顾中移动从2005年至2008年的财报,营收增幅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分别为26.3%、21.5%、20.9%、15.5%.利润增速则更快,达到了28.3%、23.3%、31.9%、29.6%.
中移动由此一路成长为全球用户量最大、市值最高的运营商。2007年,其利润超过了国内其他电信运营商的总和。“一家独大”,是对当时中移动地位最贴切的形容。
“王建宙是属于视野非常开阔的领导,热爱与外界的沟通,有战略眼光。”一位移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王建宙任期内倡导的“KPI”文化,对数据增值业务的开放发展,都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战略布局上移动领先竞争对手数年。
移动互联网之憾
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转身,既体现了王建宙的眼光,也纠结了诸多关于他“功”与“过”的争论。
王在任期间,“互联网转型”是其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如果说中国移动业务的飞速发展,是由于顺应了移动替代固网的行业大趋势。那么王建宙其实很早就注意到,移动互联网新业务替代传统的短信、语音业务的下一个趋势正来势汹汹。
中移动对数据业务,对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探索,其实自王建宙上任起就没有停息。“2005年是一个分水岭,当时还是SP的鼎盛时代。”一位前卓望高层告诉记者。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段子——随便开个SP公司,雇个几号人,一年就能净赚几百万,多的能赚上千万元。
但由于SP太多太杂,各种违规现象以及消费者投诉让移动下定决心要整顿这一领域。同时,开始探索自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业务模式。“当时移动就做了两种探索,一个是半体系外的卓望,一个是体系内的各大业务基地。”前述人士表示,其实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人们认为的先卓望模式再转而发展基地。
应该说,移动的自有业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远远超越其他竞争对手。比如手机报、飞信、音乐彩铃等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展。
另外,在苹果App Store模式改写移动互联网的价值链之后。王建宙又率领中移动推出了运营商中的首个在线应用商店Mobile Market,当时是2009年。随后电信和联通也跟进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商城。
可以说,王建宙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布局的眼光要早于其他竞争对手至少两年。但遗憾的是,跟非运营商的竞争者(如苹果、Google、腾讯)比起来,移动的步伐仍不够快。特别是近期中移动腐败窝案的揭露,更是让中移动发展互联网和数据业务产生了不少顾忌与阻力。
事实上,自2009年底中移动原党组书记张春江案发后,中移动风波不断。四川音乐基地负责人李向东、四川移动总经理李华、中国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马力、卓望CEO叶兵等都陆续涉案被查,直到长期分管数据业务的中移动副总鲁向东也于2月底被检察院带走调查。
“其实回头来看,还是制度体制的因素。”前卓望人士说,“比如体系内做的话,还是按照招标走流程的运营商思维。”另外,由于KPI文化的存在,数据业务的考核被写入到KPI的指标当中。一方面让地方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积极性大增,另一方面导致乱象也开始出现。
“王建宙的风格倾向于战略布局、制定方向,对下面的具体事务,放权比较多。”内部人士评价说。地方大员手握重权,又缺乏有效的制衡,于是出现了SP/CP公司对体制内的腐败。
王建宙在任后期,中移动“大象快跑”背后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特别是伴随监管部门出于竞争考虑的有意平衡,“电信重组”、“3G发牌”等行业政策的大变化都有“制约”中移动之意。
中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无疑正在受到挑战,从2009年开始,中移动无论是在营业额还是净利润上,增长幅度都已经跌落10%以下。
守业时代?
“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确实对中移动的增长造成了阻碍,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电信分析师付亮告诉记者,但他认为移动并没有走下坡路,而是由高速增长期变成稳步发展。
3月22日,就在中移动宣布王建宙退任当天,它的竞争对手中国联通(6000503.HK)发布2011年业绩报告,联通在2011年的收入达到了2091.5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居行业首位。
事实上,在外部环境大变的情况下,中移动以前一路高歌猛进大发展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最具优势的2G用户趋于饱和,中移动TD-SCDMA的产业链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的3G制式,4G的TD-LTE又方兴未艾,政府仍未放松对中移动的非对称管制。
所以在一位内部人士看来,现任总经理李跃的风格或许更适合现在移动所面临的环境。王建宙卸任之后,董事长兼党组书记奚国华、总经理兼上市公司CEO李跃称为中移动的领导核心。
事实上,在王建宙逐步退居后台的过程中,李跃已经开始了对中移动的一系列调整。这项被业内人称为“李跃新政”的改革开始让中移动倾向于更加低调、务实。
在移动内部员工眼中,李跃升任总经理之后,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收权”。
特别是在数据业务方面,李跃把与卓望的合作模式由“收入分成”改为固定劳务费的“外包”。另外,加码中移动自有的九大业务基地,把飞信、12580等业务收为基地直接接管。
在TD-LTE的发展上,李跃也更加务实。一方面继续推动之前王建宙在国际化方面的合作,推动TDD与FDD的融合。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地方政府在“无线城市”方面的合作。
而接替王建宙董事长职务的奚国华,曾任工信部副部长。内部人士称,奚国华的风格也颇为“强势”,对发展移动互联网,推动中移动“GSM、TD-SCDMA、TD-LTE与WLAN的四网融合”等方面有清晰的战略。
无论如何,中移动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运营商,但竞争对手们正在通过3G的发展迎头赶上。如果说“大象快跑”是王建宙任期的最好形容,那么“大象”调整步伐之后,如何保持稳步的增长,“守住”中移动业已建立的行业优势地位,这将是继任者需要交出的答卷。
相关推荐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落地决定成败–战略管理实践
企业获取大利润的16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