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网采访关于“国学弟子规的普世价值”
问:胡老师您好,请问在当前形势下,您为什么要开发并解读“国学与修身之道”的课程?
胡素: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主要的原因是在近几年我们不停的听到来自企业管理层的声音,那就是每年做培训,员工每年还是老样子,好一点的现象也只是员工在培训后的短时间内,还能有一些热情,可时间一长又回归到培训前的状态,更可怕的是现在在有的单位,员工把培训当做了一种负担,每次带着被逼无奈或抵触的心理来参加培训。就此现象我本人做过深入的研究,研究后终于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此类情况?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根本的缘由我想应该是,我们有很多企业把大量的精力经费都花在员工的技能上,亦或是行为创造方面上的培训,并不太注重亦或是压根就不注重员工精神层面的提升、心灵层面的雨露浇灌,也就是说员工学到的都是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但内心并没有一定的情感作支撑,甚至有些人活学了半辈子都没学个明白做人做事的态度,因此面对一年一年的重复,一次一次的培训考核,使得员工们对培训产生了抵触和厌倦,从心里失去了对培训的期待。导致工作热情停滞不前。甚至是在高压的绩效考核下失去了人生的幸福感。面对如此现象,我们潜心研究发现国学是一本让我们社会人、企业人找到幸福感的人生宝典。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几千年来最基本的心灵美德是什么?幸福的内涵是什么?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故课程应需而生,可喜的是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引用到企业管理中。
问:“国学与修身之道”的课程推广后有没有明显的效果?
胡素:太多。仅我们目前了解的典型案例有:浙江方太企业推行文化使企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合肥机务段8000多名员工学习后感觉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
问:您认为在当前还有哪些普世价值?
胡素:我个人认为的价值表现在这六个方面:
自2010年开始,全国各地的“百姓大讲堂”都开展了文化的宣传与学习,社会良性反响及其强烈,直至今日在多个省会城市仍然没有停止对文化的学习。为很多个家庭送去了一缕道德的曙光,很多人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幸福有了重新的体会。
其实天下所有的教育模式,培训方式如果把它总结归纳起来也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与人做事。对于企业来讲最大的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如何提升员工的素质素养,教育培训是一方面,文化熏陶还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因为任何企业的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文化的铺垫,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秉承的是儒家的德育管理思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步。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端正的人生态度。让个人自觉地学习,懂得更好的与他人相处,这样才能修己安人,若企业里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从自己做起,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就是最大的成本节约。
说道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和您阐述一下我个人的体验,我自己从小就是在文化的熏陶中长大,我的父亲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热爱,所以我们从小就是在他的“之乎者也”的教育下长大,虽然当时年少也很反感这些,但还是被潜移默化了,后来我有了孩子我也经常用“弟子规”跟她对话,对孩子的心灵格局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虽然我们的家庭没有高官厚禄,也不大富大贵,但我们的家庭非常和谐,幸福指数很高。(案例:电影演员付冲的家庭故事略)
中讲到了“扬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说的就是一个人被别人认同或鼓励时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品格。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说,她以前觉得自己很一般,没什么明显的优点,后来有一次听别人评价她时用了一个词“善解人意”后,从此就真的做到了“善解人意”了,很多人都喜欢跟她相处,她很开心。
案例:北京青海湖区的一个所长经常去附近地区的学校给学生们上法制科,讲了几次以后却发现没有内容可讲了,于是,有一天晚上他在值班时闲着也是闲着,随手在书架上拿到了一本书,却发现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太好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就是他一直想讲的话却不知道如何讲的话,后来他就在学校里定期给孩子们将的课,这一下不得了,来听的观众有学生,有家长,一次比一次多。在讲到“孝”道时,他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能根据一个人的骨灰分辨出这个人的性别,你们能不能呢?”孩子们摇头。他说“骨灰是白色的是男性,骨灰是灰色的代表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妈妈再给孩子喂奶时把自己最好的营养都给了孩子。”就这样一次一次的感动了孩子们和家长们,从此这个区青少年犯罪的事件越来越少了。其中一个女孩子还写了一封信给所长说“所长叔叔,自从听了您的课后,我发现我懂事了,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对爸妈颐指气使了,我忽然间发现我跟妈妈说话时用您了而不是你,因为我发现妈妈有多么不容易”。
儒家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一个人自身修养提高了,家庭和谐了,工作没有抱怨了,社会上就会出现文明和谐的气象,所以说对于社会来说是净化风气的清新剂。
问:很多人说是小孩子学的,大人不需要,您怎么看?
胡素::就这个问题我想从汉字的本身解析来回答您这个问题。汉典解释“弟子”,是为人弟者、为人子者;还有一种解释是“学生”。还有“规”字是夫子的“夫”加一个“见”字,夫子在古代代表的就是有学问的人,也就是说这个规矩是有学问的人立起来的。
现在社会也有个很可爱的现象,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不能一味的进行学习力的教育,所以有很多家长听说很好,就买一本会俩让孩子读、背,却发现孩子都会背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其实,如果家长都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你怎么去指导孩子。所以要让孩子在当中受益,家长的引导与指导最重要,否则孩子学了管什么用?
好在现在很多家长陪孩子一起学习,甚至一家人一起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问:很多人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学弟子规?太过时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胡素:这是源于国人对的误解,也可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我们今天学习是学习其中的态度,并不是学习传统的操作方法,我们是用过去的事来折出现在的理,用现在的理指导现在的事,所谓格物致知、由事推理——诚意心正。比如说里面讲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难道过时了吗?当然不是。所以这些智慧并不是过时,而是要大力发扬。“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讲的是仪态礼仪,跟我们现在讲的商务礼仪里面的内容基本相似,难道过时了吗?当然不是。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讲的是一根人应该遵循的诚信观,难道过时了吗?我想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时代,哪个国度也不会过时吧、、、、、、
问:企业如何推行文化?
胡素:建立文化的培训体系,全员参与分批次培训,学完以后总结学习心得,可作为论文比赛去推动,也可创办文化系列的相关活动,比如朗读背诵比赛,组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解读比赛,以及文化的实践心得等等。一句话就是从“坐而论道”转变为“动而论道”,需要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