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加薪引发了多米诺效应:加薪潮涌。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时代正在逐渐成为历史。但这并不会意味着“中国制造”的终结,相反,经过这次冲击的选择,“中国制造”会变得更加有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以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等省市先后上调了本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20%.最低工资的大幅提升,让那些依靠“低工资、低成本、薄利润”运营的制造企业感受到了压力。不少企业需要对现行工资进行较大幅度提升,以达到标准的要求,这就严重挤压了它们本已微薄的利润,一些企业甚至面临着亏损、倒闭的危险。
更令企业担心的是,本次“最低工资”调整仅仅是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序曲,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正在终结。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即使“最低工资”不进行调整,企业要想继续用低廉的工资雇佣到员工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此外,劳动者维权意识的觉醒,也将推动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
面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少学者和企业管理者认为这会带来“中国制造”的终结。事实上,用工成本的上涨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
由于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生活成本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提升的压力也较大。与此相反,内陆欠发达地区的生活成本则相对较低,且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因此,在相对长的一段时期内还能够维持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
过去,由于受到交通不便的困扰,加之政策优惠的劣势,这些内陆地区直接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但是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基础建设的进行,内陆部分地区的交通运输已经大为改善。而且由于内陆地区迫切渴望经济发展,因而会对直接投资的企业给予相当优惠的条件,在政策方面已经优于沿海地区。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出口的压力逐渐增大,内需市场的争夺必将成为下一轮企业竞争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交通比较发达的内陆地区就拥有了比沿海更好的设厂条件。综合以上各点考虑,在交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较好、政策较为宽松的内陆地区设立厂区,可以成为制造业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一个可行选择。
江西南部的赣州,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向来是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劳动输出地,每年约输出劳动力200万。但同时该地的生活成本还不到珠三角地区的一半,因此即使是低于珠三角地区最低标准的工资水平,在赣州依然是十分有竞争力的。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缺乏政策优惠,赣州对投资的吸引力较低,只能尴尬地扮演劳动力输出地的角色。
近年来,赣州的交通已获得很大改进,全市的高速路已达1000公里,赣州到南昌、深圳、厦门的高速铁路也正在筹划中。在高铁建成后,赣州将和这些城市形成两小时的交通圈。这将使得曾经封闭的赣州变得豁然开朗,产品向外运输的成本也大大降低。此时,赣州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就可以有效地凸显出来。加之新一届政府班子对于直接投资的优厚扶持政策,赣州正在成为劳动力密集的制造加工企业设厂的理想地点。
事实上,已经有一批知名企业看到了赣州的机会,开始在此设立厂房。今年5月底,世界500强之一的伟创力公司正式宣布将在赣州建立电源生产和服务设施。而此前,伟创力在国内建立的25个厂区都在深圳、珠海、上海等沿海地区。赣州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为伟创力赢得极大的低价优势,而抢在同行之前的到来又将为其博得不少政策上的特殊优待。
在推动企业空间布局变化的同时,技术的转换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具备厂址迁移条件的企业(比如对本地政府资源依赖较多的民营企业),积极推进节省劳动力的设备的使用,将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很多制造业企业不愿意利用效率更高,但资本密集型程度较高的技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让企业获利的同时,也阻碍了企业技术更新。因此,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抓住时机,完成设备更新和技术转换,并非只是权益之计,而应该被看作是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做出的战略准备。哪家企业转得早、转得快,就可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
浙江湖州是传统的纺织业重镇。但多年来湖州的纺织业企业普遍使用的却是老式加捻车。与新式的倍捻车想比,加捻车使用的人工、材料都较多,且单位时间内的产出也较少。虽然设备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湖州纺织业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倍捻车的购置成本要比加捻车高得多(购置1台倍捻车需要13万元左右,而购置1台加捻车只需1万元左右),而且过去的劳动力成本过于低廉(2007年以前,湖州纺织业工人的小时工资仅为2.5元),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放弃陈旧的加捻车而使用倍捻车。
近年来,湖州的纺织业工人工资大幅上涨,一路飙升到了4元以上,较2007年涨幅达6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一些企业开始认识到设备更新的必要性,率先淘汰了加捻车,转而使用倍捻车。这种转换,不仅使得这些企业规避了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的影响,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在和同行的竞争中赢得了先机。而那些固守旧技术的企业则陷入了工资上涨导致的困境,错失市场机会。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产业链中端的加工制造环节。但从整条产业链来看,这一环节的利润率水平是最低的,平均仅为5%.而位于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以及下游的销售环节,利润率则要高得多。这就是著名的“微笑曲线”。
无论是空间上的转移,还是设备上的转换,虽然都可以成功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本质都是在制造环节内部兜圈子,不可能让中国制造业企业走上高利润之路。因此,那些谋求获得高利润、获得世界市场领导地位的企业,应当率先将目光移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向研发要效益,向销售要效益。
广东是我国玩具的重要加工制造产地。然而在本轮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过程中,我国的玩具加工企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据统计,工资的上涨导致广东玩具企业的成本上涨了8%左右。能否将这8%的增加成本分摊到价格中去呢?答案是不能!由于玩具制造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一旦提高出厂价,客户订单就会被越南、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加工企业抢走。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的玩具加工企业就只能尽可能压缩成本,来“挤”出利润。这种“挤”利润的方法有效吗?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是有效的,一些玩具企业通过转移生产地点、升级设备,硬是在艰难的条件下挤出了利润。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企业的行为尽管有效,但未必最优。事实上,从利润的分割来看,制造阶段获得的利润本来就少,因此无论怎么挤,也增加不了什么利润。但换一个角度想,既然制造环节增加不了利润,为什么不试着向设计、营销环节要利润呢?
美国著名的芭比娃娃的真实出生地并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广东是芭比娃娃最重要的生产加工地,而美国只是负责产前设计和产后营销。但是从利润分成上来看,在美国售价为10美元的芭比娃娃,在中国的出厂价仅为1美元。即使按照10%的制造利润率计算,通过生产一个芭比娃娃,中国的企业获利也不超过0.1美元。而美国的玩具企业,通过控制研发和销售,则能轻易地从每个芭比娃娃获取近9美元利润。目前,中国企业争取利润的努力都主要集中那个0.1美元上,而对于9美元的部分则视而不见,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有某家企业,率先从集中于加工制造转向研发和销售,就能创造出远远超过同行的利润水平。
也许,有的企业管理者会说,现在制造业的利润已经很薄了,哪里有资金来花在研发、营销上啊?确实,用有限的资金来投入研发、营销,对于一些制造业企业来说是困难和痛苦的,但是完成利润区的转换却是企业必须经历的阵痛。熬过去的企业,等待它们的是美好的明天,而熬不过去的企业则将沦为牺牲品。这就是残酷的进化、残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