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案例 / 企业培训案例:苹果构建“密造”文化

企业培训案例:苹果构建“密造”文化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培训案例

许多公司都在秘密创新,但这通常只针对核心技术和产品而言,而对苹果来说,公司的每件事都是员工应该保守的秘密。

尽管公司都希望竭尽全力保守自己的商业机密,但组织内部如何保持开放合作的同时,又不使秘密过早外泄,是困扰许多大型高科技公司的难题。苹果的产品能不断带给世界惊喜,很大原因来自其狂热的保密文化,严守秘密已经成为苹果的DNA之一。

对苹果公司来说,发布一款新产品好像上映悬疑大片,能把悬念保留到最后,是构成苹果神秘魅力最重要的因素。苹果的新产品在推出之前如果能一直秘不外泄,届时就会得到大量的媒体报道与关注,这对公司具有非凡的价值。

从商业上考虑,如果消费者能预测到新品的细节,他们就会推迟购买计划,造成大量库存积压。2011年,因为新款iPhone 4S的谍照和内部信息曝光,消费者猜想iPhone 4S将相当于iPhone 4的升级版,在正式发布会开始前两个月,造成iPhone 4的销量一直不振。

另外,在产品发布之前泄露信息,会提前给竞争对手提供反应时间,拉高用户的期待,使公司陷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声中。比如2011年,惠普就过早宣布将推出当时并不够完善的“云”服务,再加上出售PC业务的消息又被泄露出去,使得惠普PC业务遭受重大损失。PC业务被出售后不久,时任CEO也被解雇。

尽管苹果公司的产品、领导者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提及,热烈地讨论,每一个商业行动都会成为新闻,但苹果公司内部的制度、管理、产品是如何被设计和生产出来的,相关信息一直极少为人所知。社交媒体遍布,公司纷纷主动出击、靠近媒体、吸引消费者眼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透明;相反地,苹果一直对过度曝光敬而远之,对公司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更是讳莫如深。

苹果的保密工作从员工入职就开始了,许多基层员工在入职前只知道自己加入了“光荣”的苹果,对自己将要参与哪项业务却一无所知——他们被聘用到一些“哑巴职位”上。一位苹果前任工程师曾说:“没有人告诉我,我的职位是什么,我只知道与iPod有关。”苹果的工作环境以员工为中心,没有人会告诉你他们在做什么,也没人会帮新人接上局域网。苹果认为聪明的员工可以靠观察来解决问题,也可以藉此领悟到即使你的所知极其有限,但你加入了一家“特殊的”公司。

许多公司都在秘密创新,但这通常只针对核心技术和产品而言,而对苹果来说,公司的每件事都是员工应该保守的秘密。

曾在苹果工作的克里斯·康纳斯说:“即便是在公司内部,你在其它部门的朋友绝不会问你在干什么。大家都相互尊重对方的秘密。所以交流通常都围绕私人话题,或者有关外部因素。”

乔布斯曾说,禁止员工谈论公司内部事务的想法是从沃尔特·迪士尼那里学到的。迪士尼认为,如果人们过于了解童话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就会失去想象的兴趣。因此迪士尼在公司实施严格的内部保密,上世纪60年代规划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乐园时,公司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X项目委员会,所有计划备忘录都被编号,以便追踪。

为了做到保密,苹果大多数时候依靠对员工在文化和头脑层面的塑造,建立他们对保密的重视和泄密的恐惧。然而在生理学上,人人都有泄密的冲动和愿望,在苹果这样一家庞大的公司里,想妥善保守秘密,组织和流程的设计也要是极其精密的。

苹果为保密建构的组织体系很像军事中的间谍网络,每个员工和项目只是一个个局部,拼图的全貌只有最高负责人能够看到。苹果的团队被有意分开,员工之间无法干涉他人的事务,许多时候当苹果发布了自己的最新产品时,员工自己也感到同样惊讶。

团队新成员在获得管理者信任前会被排除出知情范围,苹果也不会给员工提供组织结构图帮助他们了解谁拥有权力,只会给他们一份苹果通讯录。前苹果硬件高管罗恩·鲁宾斯坦曾说:“我们也有间谍,就像一个恐怖组织。每件事都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知密范围。”

苹果位于硅谷的园区像一个椭圆形的球场,看似圆融、自由,但园区内部大部分空间都彼此间隔,互不相通,要经过重重检查才能进入。与谷歌员工可以随意溜进任何一个敞开的办公室不同,苹果的员工要有特许的身份才能走进一个房间、参加一次会议。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