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到底会给品牌营销带来什么样改变?这无需过度争论,因为改变已经在发生。社会化是不是意味着传统企业又会落后?这也无需过度担心,因为传统品牌已经体现出的学习的能力和速度,实践的勇气和力度是不容低估的。今天,讨论社会化的重点不应该是社会化多么重要,而是这个重要的理念如何在公司内部落地,从战略,组织,流程,实践方面逐步适应社会化时代对于公司和品牌管理的要求。
1.星巴克浓郁的咖啡文化
注重品牌形象推广,和其他跨国大企业不同,星巴克是不利用巨额的广告宣传和促销的少数品牌之一。星巴克品牌推广不依赖广告,其一贯的策略是重在品牌形象推广,全球皆然。星巴克认为咖啡不像麦当劳,咖啡有独特的文化性,赞助文化活动是星巴克形象推广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们出售的是个人的成功;而星巴克出售的则是文化。体验咖啡文化内涵是星巴克品牌形象塑造的关键。
在上海的星巴克,一项叫做“咖啡教室”的服务把“挂咖啡卖文化”做到了极致。如果三四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会为这几个人配备一名咖啡师傅。顾客一旦对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有任何问题,咖啡师傅会耐心细致地向顾客讲解,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的同时,体味到星巴克所宣扬的咖啡文化。文化给其较高的价格一个存在的充分理由,顾客由此获得心理上的莫大满足,真正的赢家却是星巴克。
在星巴克咖啡店里,员工是传递体验咖啡文化的主要载体,咖啡的文化价值通过员工的服务才能提升,因而员工对咖啡体验的创造和环境同样重要。事实上,星巴克的员工就如同咖啡迷,他们可以详细地解说每一种咖啡产品的特性,而且善于与顾客进行沟通,预感他们的需求。员工在星巴克被称为“伙伴”,因为所有人都拥有期权,他们的地位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也为星巴克品牌创造了极大的竞争力。
2.根植于文化——培养创造附加值
2002年,星巴克在全球28个国家拥有5689家咖啡店。1996年星巴克初涉亚洲,那时的第一家店开在日本。仅仅6年后,在亚洲的14个市场的850家店中都可享受到星巴克独特的咖啡体验,这些国家包括以茶为第一饮料的日本和中国。2002年出版的对全球100个知名品牌所作的调查显示,星巴克是成长最快的品牌之一,它的股价在经历了过去10年的分拆之后增长了2200%,总回报甚至超过沃尔玛、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等公司。
尽管在商场上明争暗斗,但星巴克和上岛等其他咖啡连锁企业对待罐装速饮咖啡的态度却有着一致的不屑,斥之为“垃圾食品”。尽管在中国设厂的雀巢、麦斯威尔等国际咖啡公司,除了可以赚些人民币外,似乎还在为星巴克打着一个子不收的义务工:用他们的速溶咖啡培训中国人的味蕾,为星巴克的煮咖啡方式当开路先锋。但星巴克似乎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星巴克把一杯咖啡的消费挂上了文化的标签,以企业文化的名义与之划清界限。
全球一致的管理、品质和口味,星巴克的成功故事并非始于每一杯都保持相同味道的咖啡,而是当咖啡豆还在成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十分挑剔地选择咖啡豆,从品种到产地到颗粒的形状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据说星巴克绝不让未经专家严格品评(杯评)的咖啡豆进入市场,其咖啡品评专家每年要品评10万杯以上的咖啡,以确保品质,以杯评法挑选咖啡豆,然后决定精准的烘焙程度,令每一种咖啡的独有滋味都得以完全释放。星巴克的口号是:将每一粒咖啡豆的风味发挥尽致。最后的一道工序是把热气腾腾的咖啡连同标准的服务模式一起卖给顾客。
星巴克每一家店本身就是一个形象推广,是星巴克商业链条上的一环,由美国的设计师专门为每一家店创造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统一的风格,从而使顾客和过路客赏心悦目,达到推广品牌的目的。这种推广方式被称为Tie-in,就是把咖啡馆形象和顾客的品味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传递着星巴克的形象与品牌文化。
令竞争对手瞠目结舌的盈利数字背后是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星巴克浓郁的黑咖啡香味与文化丝丝入扣地渗入到了全球各色人的生活中,但其管理却只有一个版本,从北美大陆复制下来,放之四海而皆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