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许宗衡的双规,深圳房价也随之下跌,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这与许宗衡的双规无关。
一,从工业总部城市向民用工业转变
一度深圳成为全中国工业产值最活跃的地区,其生产力仅次于上海,现在,深圳已经在工业总部城市排名中落后于北京上海,如果把长三角看着一块,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依然落后。
相反,深圳周边,广州周边,象东莞、惠州、花都、南海正在崛起民用工业,也就是说,从楼市需求后备力量而言,深圳已经落后于上述民用工业后起之秀,今年以来恢复成交的部分,相当数量属于这些城市在深圳的最后一次抄底,用作持有性投资。
伴随投机投资消费逐渐稀释,民用工业化城市将与深圳形成“分庭抗礼”局面。深圳房价实际存在下滑之虞。
二,从人口转入目标城市向置业转出城市的转变
自2007年下半年,尤其是奥运年中期,深圳出现两次投资客抛售,甚至一度出现损价抛售现象。今年以来在不救市市长的号召下,深圳楼市回涨了约20%,投资量与成交量基本回复到2007年8月的水平。
但从各地呈现的小阳春成交结构看,由深圳流出的异地置业在武汉、长沙、成都、重庆、西安、郑州等地反映非常明显,国内知名一网站组织的深圳购房团,也一度游离于这些城市,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现在大学毕业生,年均失业量稳定在400万左右,但真正象以往那样以深圳为向往之地,主要为技术性专业以及服务行业,如会计、法律服务与基础管理,以深圳为就业目的地的选择,退居上海居全国第二位,预期还将进一步下降,华为迁居内地,深圳正在由人口转入目标城市向置业输出城市转变。
三,产业资源有限决定了深圳无法成为永久性窗口城市
深圳发展产业的资源瓶颈正在凸现。
工业化初期,以技术流为引擎,以人力资源与创业投资为两翼,深圳获得了深圳速度发展模式,一度在全国起示范作用。但现在,一旦人口迁入滞后,产业资源不丰富,深圳将成为“注册性城市”,即保留现在的企业注册资格,但更多企业能量流放于其他资源更丰富的城市。
由于中国除京沪深等几个主流城市加上其他省会一线城市外,大部城市房价偏低,深圳市流出的生产力有可能在异地形成新增置业,反而稀释了深圳置产的能动性。
四,置产的投资回报正在逐步由填空向饱和转化
我们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第一批移民,现已成为财富拥有第一方阵,九十年代的淘金移民,更成为后期楼市投机阶层的主力;在世纪初的黄金期间,深圳的置产回报率高达20-40%,住房租赁也存在个人租赁、机构租赁、融资租赁等多层次,写字楼、商业物业、中高档住宅,均呈现产销两旺局面,并在营销上引领了一个时代。到现在,深圳的经济转型与城市扩张都使其投资回报大幅收窄,产业中转功能转出、制造基地流放、淘金移民的转向、投资环境异位,导致深圳置产投资的回报空间已经饱和,前五个月租金持续下滑就是明证。而投机投资客大量抛售整栋整层写字间,也间接证明投机投资正在撤出。
另外,泛珠三角一体化,只会稀释珠三角地区的平均房价,深圳作为领头羊,自然有下调的必要。城镇化郊居也许是未来更宜居的生活方式。
五,深圳无法成为宜居目的地城市
深圳如果抛弃钢筋水泥与淋立商业建筑,剩余的海景与天际线资源尽管也比较丰富,但从城市功能容量与工业化污染对比分析,并不宜居,但其移民城市的特点,现代因素与时尚引领,能够吸引置产,但与毗邻的香港相比,深圳缺乏雄厚的后续生产力,比如深圳平均工资世纪之初就突破3500元,与深圳率先实现人均GDP国内依靠相比,其平均工资涨幅远弱于生产力的增幅。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早期建设主要奠定的是生产力基础,更确切说是工业化初期的基础,其教育资源、医疗卫生配套资源、尖端服务技术输出远弱于京沪甚至成都西安。
人们愿意在深圳拥有一套物业,但现在看来,以深圳做为定居地的,主要是早期移民与工业化基础下的稳定就业人群,技术工人以及服务行业的白领,再吸引二次置业人群进入,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