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柔性管理的本质及其特征
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究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具体地说,它有如下特征:
1、柔性管理的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权利影响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而只有当组织规范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认识,组织目标转变为员工的自发行动,这种内在驱动力,自我约束力才会产生.
2、柔性管理影响的持久性.柔性管理要求员工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加之员工个体差异、组织历史文化传统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往往难以协调.然而一旦协调一致,便获得相对独立性,对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3、柔性管理激励的有效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指出,为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相当于保健因素,而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高层需求则属于激励因素.一般说来,柔性管理主要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
二、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之比较
不论从管理理论还是从管理实践来看,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分歧无处不在.在理论上,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将人看作"经济人"、"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而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则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而不是纪律的强制和物质的激励.上述两个管理理论的对立,其实质是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对立.同样,在实践上,美国的管理总体上较重视战略、结构、体制等硬性因素,却往往忽视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作风、人员、技巧等软性因素.但一些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的企业管理,就比较重视企业的思想、文化及精神等"软件".
具体地说,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主要有以下区别:
(1 )基础不同:从其定义可看出,刚性管理的基础是组织权威,它所依靠的主要是组织制度和职责权力.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命令、监督与控制.柔性管理的基础则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它所依靠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
(2 )适用对象不同:刚性管理适用于主要追求低层次需求的员工,适用于对创造性要求较低的、衡量标准容易量化的工作.这类员工往往希望有正规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并承担责任.而当员工的低层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高层次需求成为优势动机,工作标准不易量化且对革新要求较高时,员工往往欢迎柔性管理以获得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
从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管理的长处主要有:
(1 )在刚性管理中,某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便于协调员工个体之间以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易于维持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
(2 )刚性管理往往制定了一定的工作标准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极大方便了考核.其主要缺陷有:
(1 )严格执行某项规章制度势必降低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同时由于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责权利不可能完全对等,所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2 )刚性管理往往将员工置于消极被管理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意识,自律自控能力低,限制了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3 )工作量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员工的惰性,使员工一味只求完成份内的工作.
柔性管理对应刚性管理来看,其长处是:(1 )柔性管理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因而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作出超常的工作成就.(2 )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当然,柔性管理也有其局限性:(1 )柔性管理缺乏严格的工作职责分工,容易形成冲突.(2 )柔性管理缺乏明确的工作标准,工作绩效不易考核、评估等等.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虽各有优缺点,但要硬性的评价孰优孰劣是毫无意义的,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完全没有规章制度约束的企业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其立足点.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是刚性管理的"升华",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益管理的源泉.一个企业是以刚性管理为主、还是以柔性管理为主,则完全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素质、工作的性质及企业的文化传统.
三、柔性管理–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柔性管理对人的智力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点对于未来的"视创新为生命"的知识型企业尤为重要,加之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组织系统的弹性化和生产作业的柔性化,也对相应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柔性管理就是适应这一要求的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1、柔性管理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在工业社会,主要的财富来源是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财富来源是知识.知识根据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主要是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员工的创造性知识、思想的体现.显性知识人所共知,而隐性知识只存在员工的头脑中,难以掌握和控制.如何让员工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奉献给企业,实现"知识共享"呢?强行的剥夺是不可取的,显然只能通过柔性管理.
2、柔性管理能适应瞬间万变的外部经营环境.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外部环境的易变性与复杂性,一方面要求战略决策必须整合各类专业人员的智慧,另一方面又要求战略决策的作出必须快速.这意味着必须打破传统的严格的部门分工的界限,实行职能的重新组合,让每个员工或每个团队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履行职责的权利,而不必层层请示.因而仅仅靠规章制度难以有效地管理该类组织,而只有通过柔性管理,才能提供"人尽其才"的机制,才能迅速准确作出决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3、柔性管理能满足柔性生产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审美情趣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满足"个性消费者"的需求,更加需要生产柔性化和精细化."顾客化生产"对外尊重每位消费者的需求,对内赋予每个员工以责任,这可以看作当代生产经营的一种必然趋势.企业生产组织上的这种巨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来,导致管理模式的转化,柔性管理也便应运而生.
四、柔性管理在管理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1、管理决策的柔性化. 管理决策的柔性化首先表现在决策目标选择的柔性化上.传统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目标的选择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它所寻求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唯一的最优解.而事实上由于决策前提的不确定性,不可能按最优化准则进行决策.有鉴于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了以满意准则代替传统的最优化准则,决策者在决策中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作出满意的选择,而不必苛求唯一的最优解,因而具有更大的弹性.决策的最优化准则向满意准则的转变,实质上也就是从刚性准则向柔性准则的转变.其次,管理决策的柔性化还体现在决策程序上."一言堂式的决策"属于刚性决策,其最大缺点是很难避免主观、片面、武断的错误,危害极大;"群言堂式的决策"是由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择善而从,由此而形成的决策,可称为柔性决策,其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尽量避免刚性决策可能造成的失误.
2、奖酬机制的柔性化. 柔性管理适用的对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高素质员工.而创造性活动往往是一个探索过程,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且智力活动本身难以直接计量,所以创造性工作亦难以量化.倘若硬性地将其量化并以此作为奖酬依据,势必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抑制了其潜能的发挥,因而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奖酬机制的柔性化.除了物质上的奖励更应注重精神上的嘉奖,还可以通过扩大和丰富工作内容,提高工作的意义和挑战性对员工进行激励.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还体现在企业内部员工的配置、人才的流动等诸多方面.
总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并非是新生事物,其思想在中西方管理思想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均有体现.它也并非优越于"以规章制度为本"刚性管理.只是在人类从工业时代将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点也由"物"转向"人",人情、人性为当代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顺应人性、尊重人格、理解人心,柔性管理显然比刚性管理更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