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承认,企业文化越来越被企业家所重视,是一件好事.但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加强管理之间不能简单的划等号,否则就容易导致精神控制甚至是文化专制.这绝非危言耸听,现实生活中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简直成了加强管理的"紧匝咒",比如:你置身于一种文化氛围后,会发现你的价值观在几天之内就突然变得不一样.你听了培训课程后立刻有了激动的感觉,对世界万物就有了全新的看法,你彷佛能找到过去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而且这种文化的价值观非常简单易懂,可以解释所有的问题.外界对於组织的质疑,反而被当作是组织正面的证明.你加入团队后,里面的人对你都异常地亲切.参加组织的人才是菁英,其中的某个人会整天关注你,他们要你先相信,再实现.团队不断赋予你许多工作,占去你越来越多的时间.你必须读内部刊物、招募新成员、参加新课程……几乎丧失了独处的时间.当你怀疑为什麽这种文化当初允诺的"成功"并未在自己身上发生时,团队会告诉你,是你投入不够,或是信念不足,是你自己的责任.这种对企业文化的"强化"已经部分地具有了邪教的某些性质,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么?
企业文化被"强化",难道真的是管理者对文化事业情有独衷么?其实不然.他们看中的是人力资源的"红利"!"强化"企业文化的效果是充分调动人的潜能,这并没有错.其中的"猫腻"是管理者在用高压氛围调动人的潜能后坐收其成果,而根本不想和不必承担其风险.当你的潜能被迅速和充分挖掘出来,在市场上取得效益时,"团队"当然要得到绝大部分;当你竭尽全力却没有在市场上取得效益时,他就强调以结果为导向,标榜不承认苦劳的文化,实际上是你的所劳没有任何所得.这种纯粹的利益导向为什么要用文化进行包装呢?因为这样可以大量的"复制".就业市场上有充足的劳动力后备大军,既可以迅速的进行文化"复制",又可以迅速的淘汰.劳动者的"成功"尽管是少数,但是这种有限的概率足可以使企业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增长点,而大多数被"淘汰"者则被无情的重新抛向社会或者社会的低层.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是企业文化却有着特指的内涵,相对于行政手段的强制性而言,企业文化具有能为企业绝大多数职工自觉接受的特性,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人考证,在西方企业界,"企业文化"这个词几乎鲜为人知.因为商业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明,在全社会也包括企业界已经渗透得很深很深了,不必把它整天挂在嘴边.因此考证者认为,今天我们研究"企业文化"正是为了明日淡化乃至消失"企业文化"的提法.这种观点或许不够准确,但也符合我国的传统观念.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多指的是"文治"与"教化",与民风醇朴的反朴归真是相关的.古人历来认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也应当是猛与宽相济的,前者越是要强化,后者就越应当"淡化".或许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是不能把企业文化作为直接约束职工的理由.两者是有为与无为,强制与自觉,硬件与软件,指令与示范,剑拔弩张与潜移默化,有形限制与无形渗透的关系,需要辨证把握.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劳动关系不是人生依附关系,价值观念不能强加于人.同时,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积淀才能形成.象可口可乐、雀巢、福特、西门子等企业,经营了上百年才算拥有真正能够可依赖与可信赖的"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而相对于那些成立十年八年,甚至只有三年五年的企业就大谈"我们有浓厚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支撑点,这是我们企业生存与发展以及制胜的法宝",就不免使人感到那是一种急功近利.
我们这里所说的"淡化",不是指企业文化建设或者其自身的"淡化",而是指它对于解决企业各种利益冲突时的"淡化".一般说来,企业各种利益主体的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各种矛盾所致.而管理者在加强管理时固然可以使一些矛盾得到控制,但是总会使一些矛盾方感到压抑.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在各种利益关系的磨合中增加一些润滑剂,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通过企业文化的交融,可以使各种矛盾得到缓解,使得企业更加和谐,更具有亲和力,当然也更有活力.比如在企业内部,淡化家族制的色彩,淡化家长制的压抑,淡化员工与领导的距离,淡化决策和执行的鸿沟.在企业外部关系上淡化商业味道,淡化顾客的商业和舍钱心理,让顾客感觉到在消费中有更多的心理上的满足等等.这种"淡化"是和谐社会赋予企业文化的时代职能,企业文化必须发挥好这种职能,使得企业组织处于和而不同的健康运行状态,而不必在竞争或者博弈的过程中时时剑拔弩张,处处锋芒毕露.
从企业文化的形成规律来看,其内容不是强加于人的,形式不是由行政措施简单宣布的几句僵硬的标语口号.作为有意识地提倡和培育起来的一种信念和风气,采取内紧外松式的"淡化"措施是必要的.这至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以领导示范为主,淡化唱高调的形像.比如要淡化领导者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形象,要淡化说一套做一套,口头上讲社会责任,实际上惟利是图的形象.二是以舆论熏陶为主,淡化压迫氛围.利用企业文化中蕴涵的强大号召力,完成一些突击性的任务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使职工长期处于震撼的状态,如果使职工的"亢奋"成为常态,就有损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三是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主,淡化利益冲突的阵痛.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即使要无情淘汰,也需要有情安置.努力帮助职工提高综合素质,既有利于他们与时俱进,又有利于他们"软着陆".四是以适应环境为主,淡化个体收入差距加大的反差.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强调效率往往会会带来一些不公平,在企业文化中建立沟通机制,利用公益活动回馈一线职工,有助于抚平收入差距造成的裂痕.
当然,企业文化的"淡化"是说它处理矛盾的功能的"淡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和领导还是应当加强的,两者并不矛盾.后者越能有效地加强,前者的"淡化"作用越能发挥的更好.这正如艺术体操表演者越是加强训练,表演的效果能越柔和优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