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抠门主义者”
作为首富的BillGates生活上是个典型的“抠门主义者”,这位世界首富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为这点“小钱”如此斤斤计较,让我们怀疑他是不是“现代的阿巴公”?
在生活中,比尔也从不用钱来摆阔。一次,他与一位朋友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那次他们迟到了几分钟,所以没有停车位可以容纳他们的汽车。
于是他的朋友建议将车停放在饭店的贵客车位。比尔不同意,他的朋友说:“钱可以由我来付。”比尔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客车位需要多付12美元,比尔认为那是超值收费。
比尔在生活中遵循他的那句话:“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在他之后,带领起一批IT“抠门”的新贵,人们称他们为YAWN—-“年轻、富有但是普通”。
我们为何要“抠门”
房价蹭蹭蹭地往上涨,物价也紧随其后,工资的涨幅却小之又小,不“抠”心里不安;银行虽然最近刚升了息,但距我们所期望的幅度还是远远不够,只有多存点钱进去才拿得到期望的利息;LV、PRADA再漂亮,摄像头百万像素再先进,提高的只是面子又不是生活质量,把钱花在那上面才叫傻瓜;
“新贫”早已经过时,“饮食男女”也不再吃香,到了该成家立业、赡养父母、养育下一代的年纪,再大手大脚那叫不负责任;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到考虑一个家庭的现在将来;从只知道吃喝玩乐,到要买房,要结婚,要投资,要充电,要留学……成熟的标志是从:“只会花钱”到“学会怎么样更好地花钱”;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抠门”。
美国进入“抠门”时代
长期以来,普通美国人的富裕生活一直是美国生活方式最为强大的广告之一。
1959年,当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Nixon)在莫斯科与赫鲁晓夫(NikitaKhrushchev)辩论时,尼克松承认,苏联可能已“在火箭发展(以探索外太空)方面”超过美国,但他骄傲地以彩电和厨房电器为例,表明美国的实力。
对于美国消费文化而言,这一经历可能是我永远的一个弱点。我不愿购物(这可能是源于我不确定的审美判断),但从原则上来说,我喜欢这个国家在商业上的繁荣。收款台通道的自由选择与在书店、虚拟空间或投票站里的自由选择差不多。我认同尼克松的说法,即美国消费主义的辉煌之一是多数人都应买得起奢侈品(当时是彩电,现在是iPod)。
30年后,当我作为一位交流学生到达前苏联时,美国的个人财富一直是美国吸引力的重要一部分。在当时的基辅,与外国人联系仍相当危险,因此我的朋友们大多是持不同政见者及其支持者们。然而,甚至在这种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下,我家里富足的物质生活也是他们重点关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