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疑惑,是很多观察中国商业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为什么国有资本在几乎所有的高利润行业都能够形成垄断或成为主导者,而唯独在地产业,却让一大堆民营资本占了大头?从1999年中国地产复苏开始,在这个领域诞生了难以计数的富豪和大企业。
我曾经以此询问过很多地产业内和业外的专家,最后得出的一个较合理的解释是:地产业的挂牌出让制度影响了国有资本的进入,在一个土地举拍现场,民营业者的手可以一举再举,他只要对自己负责就可以,而国有企业则要向上级汇报,万一拿地的成本偏高怎么办呢?谁愿意为了公家的事情把自己的前途搭进去?
这个理由看上去很古怪,却符合经济学上的一条原理:决策者的心理最终决定决策的结果。所以,你看到的景象是,一直到2007年,地产业是私人资本的狂欢乐园。
然而,现在的情况突然发生了大的变化。进入2008年之后,国有资本大举进入地产业,其中最积极和手笔最大的竟是中央级大企业。从5月21日到7月6日的四十天中,北京连续出现五块“地王”,其中大半被国有企业猎取。从4月底开始,大江南北的称王事件就不时出现,大连、杭州、上海、佛山、厦门、南京、重庆和深圳相继出现了新“地王”。其中,大多数是大型国有企业。
进入地产的国有企业主要是两类,一是国资委直属的大型企业,二是地方政府的资产经营公司。对他们而言,最最不缺的正是资金。
那么,当初不敢举牌,现在为什么敢了呢?理由有四:
其一,他们出手拿的地,大多以数亿元、乃至十数亿计,而这些公司基本具备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所以,“低层次”的决策错误似乎不会发生了;其二,地产业在当今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资本型产业,从规划设计、施工装修、市场推广到物管,全部都有专业公司,国有资本只要拎着支票进去了可以,没有任何的专业门槛;其三,地产是最赚钱的市场型产业,国有资本自然会寻租至此;其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从2008年的宏观调控中可见,即便在市场最为萧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及银行也不敢让地产公司关门倒闭,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国有资本进入地产业的风险几乎可以归零。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国有资本进入地产业成汹涌之势。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引起各界的严重关注。一个可以预见的景象将是,随着大型国企纷纷到地产业中“淘金”,势必绑定更多的国有金融资本进入,这将直接减弱中央政策对地产降温的执行力度。
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仅仅在一年之前,国资委对央企进入地产抱持的是一种否决的态度。在2008年8月10日的一次会议上,有记者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央企确定主业的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但是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的主业还处于高波动、高风险的行业之内,包括房地产业。我们注意到相当一部分的央企的主业都有房地产业这一项。请问,未来国资委会不会帮已经确定主业的央企进一步缩减主业,比如说一家企业如果有五项主业,未来缩减时,把房地产业剔除出它的主业序列,这样它就变成四项主业,进一步缩减主业,有没有这样的可能?”
李荣融主任答:“我们核准(以)房地产业作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我印象当中不超过10户,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一个过渡。我想不少企业现在作为过渡的房地产主业会逐步退出。因为你要降低造价,没有规模化,造价是降不下来的,因此重组、退出是必然的。”
李荣融主任作这番回答时,正值宏观调控最严厉的时候—-信贷放松在9月中旬开始。不过后来,时空改变了,环境和条件也改变了,国资委的态度不知是否也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