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间的商业往来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情报产业持续升温。在和客户“感情沟通”时,什么样的数据不能提供?哪些信息是商业机密?你所在的公司,在保密方面有什么防范措施?
警惕身边的“包打听”
莫锡众(办公室主任)
解放前,有一种行当叫“包打听”,即警察局(那时叫“巡捕房”)的密探或“线人”。他们经常出没于茶馆酒楼等人群聚集之地,留意别人闲谈中的各种信息。
如今这种行当虽然被取缔了,但类似的“包打听”并未绝迹。一些企业和猎头公司更是精于此道,不择手段,无孔不入,把窃取对手机密作为知己知彼的“秘密武器”。我自己就不止一次上过“包打听”的当!
记得有一次,一个自称是某国华侨的客人来本公司订货。我报了价格后,他说要核实一下质量,问我该产品有没有销售到该国市场?如果有的话,不妨告知是哪些公司,以便他咨询我们产品的质量。当时,我觉得这很正常,生意人嘛,哪能不关心质量?于是,很大方地打开电脑,让他瞧了个够。万万没想到此举乃引狼入室,铸成了大错!原来这位仁兄是我们的一个竞争对手派出的“包打听”,目的在于窃取本公司的客户名单……
还有一次更气人!在与一位猎头公司人员的闲聊中,不小心透露了我们公司各种技术人才的大概薪酬。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头,先是有几名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提出要加薪,接着又不约而同地递交了辞呈,且全都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下家……直到这时,我才如梦初醒,明白错在自己身上,悔不该当初口无遮拦。殊不知,在商场如战场的现代社会,薪酬也属于“商业机密”之一,尤其是高级人才,如果“明码标价”了,难免会让猎头公司或一些企业趁机加价给挖走,从而加剧不正当的竞争。
吃一堑长一智。为了避免和防止类似的“暗算”再次发生,公司在总结我“犯错”的基础上,重新制订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拟定保密方案,严格保密措施。如规定参加涉外活动者,不得擅自携带秘密文件资料及物品,不得单独与外商谈判,参与谈判的人必须统一洽谈口径等。
二、提高预判力,不让钻空子。弄清来人的真实身份和真实目的,预测其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对策准备,防止其钻空子,诱、套本方秘密。
三、拒腐蚀,永不沾。号召大家以公司利益为重,不贪图小便宜,因为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有时只需要一杯酒、一支烟,就能让许多重要的商业机密轻易地泄露出去……
总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面对无处不在的情报信息战,要想做到“滴水不漏”,除了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最重要的是,须时时刻刻警惕身边的“包打听”!
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徐瑞娥(杂志编辑)
大刘苦干了一星期,终于拿出一份新杂志策划方案,要我们按栏目要求去组稿。不过第三天,他就生气地说我们中间有内奸或者“大嘴巴”。因为他有个朋友发过来一份策划方案,和他写的一模一样,还说是找人帮忙策划的,准备投资做几期试试。
杂志业自从允许私人经营之后,基本就成了“江湖”,编辑队伍流动很快。今天还在甲杂志研究对手乙杂志,过些天或许就跳到乙杂志去了,难免把甲杂志的“隐私”也一股脑儿带了过去。这样跳来跳去,旧同事遍布圈内,所谓内部机密便极难守住了。好不容易弄出本自以为有创意的杂志,一上市就会发现摊子上很快有了一群“孪生兄弟”。
职业道德,这或许是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忠诚度”的概念,都习惯于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决定该怎么干。
然而他们为什么会“唯利是图”呢?起因在于没有归属感。比如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文化公司,大多不怎么尊重劳动法,加班没有加班费,社保也往往得员工自己交。效益好的时候待遇尚可,一旦不太好,裁起员来毫不手软。由于许多情况下,连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用工合同都没有,大家自然无所约束,想跳槽明天就可以突然去别的公司,“敌我转换”突如其来,让其他同事连适应的机会都没有。
前阵子,小丽负责编排的一本学生读物卖得不好,老板说她选的文章越来越差。我替她辩解,说可能因为有些小作者面临升学,写得比以前马虎了。说实话,我觉得小丽那阵子其实很卖力,有时候竟然自己主动加班,劳动态度肯定没问题。
“你知道吗?小丽竟然偷偷在给老马做兼职。”某天,老板气急败坏地告诉我。老马是他的死对头,做的几本刊物几乎都是我们的劲敌。
“我们这里底薪比老马那里高,不过编辑费比他们低。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小丽没有直接跳过去,而是两头通吃。我看她给老马那边排的文章,都比给我们自己的好一些。这不是吃里扒外吗?”老板气愤地决定解雇小丽。然而,以后会不会有下一个小丽?他心里也没底。
一个行业,人才不流动是不健康的,人才流动得过快也是一种病态。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精力都耗在了“躲猫猫”上了,正经事怎么能做得好?
什么“小道消息”都敢传?
强尼(公务员)
前两天在看到一篇报道:德国巴登符滕堡州宪法保卫局一名反间谍专家宣称,中国雇佣100万名间谍,使用互联网等手段,从德国政府和企业窃取商业与技术机密。
呵呵,这种说法也太耸人听闻了,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的14亿人口中,每140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潜伏”德国当了间谍!
我不知道这位“专家”口中的间谍是否身兼数职,否则,按照他的逻辑推测,中国势必还需要数以百万计的间谍瞄准那些工业强国。这样一来,岂不是我们身边布满了“暗算”的眼线?
虽然,这位专家的说法在东西方都被斥为“荒唐无稽”,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信息战在当下的重要地位。当年日本的迅速崛起,就与三井、三菱、伊藤忠等六大商社的情报系统密不可分。它们在全球187个城市设有800多家分支机构,据说情报传递速度超过美国CIA.
当然,一般人尚无此荣幸接触到如此高级的情报,绝大部分人甚至对商业机密一词毫无概念。
前不久,我想介绍我的亲戚去一家商场实习。原本以为此乃举手之劳,没想到,对方却为难地说:“你亲戚是大学生,八成不肯做基层销售吧?可是,因为牵涉到公司机密的问题,管理层面不接受实习生呢。”我大惊,第一次和商业机密有了亲密接触。
可能因为平时打交道的人都不在要害部门,自己又是基层的公务员,身边的人不像商场中人那么“斤斤计较”,缺乏保密观念,什么样的“小道消息”都敢传,所以我平常还真少了这根筋,不仅没注意管好自己的嘴,还喜欢东打听西打听。有一次饭局,在座的有一个是基金经理。于是从上冷菜时开始,一桌子人就反复逼问他。终于在酒席快结束的时候,从基金经理嘴里逼出一组“6位数字”。大家方才纷纷掏出手机,记下这组数字,心满意足地散席。
昨天,饭局上又从某区一个公务员嘴里听说,他在市政府办公厅工作的一个同学喝多了,透露了两只据说铁定要重组或者注入资产的大牛股,说只要长期持有,翻番是迟早的。这算得上是重大商业机密吧?莫非,觥筹交错间,价值连城的信息就不胫而走了?
为守秘密丢了大客户
金桂(办公室主任)
什么是“商业机密”?在百度上搜搜,解释是—-不为公众所熟知、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被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经济技术和经营信息。
我们公司10年前就制定了保密制度。制度确定:新产品引进技术、各个产品的销售渠道、客户关系网,均属于保密范围,凡是和保密工作沾边的工作人员,都签定了保密协议。保密协议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不断修改完善。
我自己觉得,公司在这方面的防范相当不错了。但有一次和销售人员聊天,还是大吃了一惊。这位销售人员对我说,他现在感到特别孤独。原来,一个大客户以感情沟通为名,向他套取我们公司另一个产品的销售渠道,因为这个产品的销售负责人正是他老婆。如此不合理的要求,当然被他婉言拒绝。但是,他却为此丢了一个费尽千辛万苦拉过来的大客户,使销售业绩受到致命影响,效益工资因此少得可怜,在同行们面前抬不起头来。销售主管觉得他没本事,总给他脸色看。同事们私下里说他傻,不会审时度势,灵活变通。
我觉得这是个问题。说实在话,在目前市场经济不够规范的大气候下,保守商业机密有时就是良心账,出卖商业机密的人只要手段高明,一时半会儿很难查实。如果不奖赏自觉遵守保密规则的人,反而因为人家丢失客户减少收入,那今后人人都得耍滑了—-谁还傻呵呵地为企业保守商业机密呢?这个销售员所说的孤独,实际上是对职业道德遵守与违背之间的无奈。
后来,公司及时调整了相关策略,对保守商业机密的人予以重奖,若是为此丢失了客户,不但不予追究,还要给他补充新客户,帮他完成销售业绩。以此弘扬正气,打击吃里扒外的“双面佳人”。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构筑了反刺探商业情报的大堤,对稳定人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告诉员工,保密条文,一条顶一条,是货真价实、掷地有声的奖惩,谁也别想在这方面抖机灵。
商场如战场多听少开口
艾米(文员)
曾经参观一家从事食品加工的外资企业,一个大工厂,一圈兜下来,生产车间里是中国人,行政、营销是中国人,仓库里是中国人……一直兜到研发中心,才看到外国人。我突然发现,把中国人口味研究得透透的、并在开发让人爱不释手的产品的,都是他们自己人,是公司的绝对骨干。他们手中有公司的股份,和公司“同生死共命运”。一切都可以交给外人操作,除了产品配方。只要他们牢牢掌握配方,公司不管把分厂开到哪里,都不会泄密。
但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意识。
很多时候,很多人意识不到啥是机密。A食品厂饼干做得好,B食品厂很想学,可惜学不像。B食品厂的老板想方设法拉拢A厂的一个老师傅,周末请他来,好酒好烟加上许多好话,A厂老师傅“手短嘴软”之后教会B厂做好吃的饼干。
A厂的老师傅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技术是个宝,“红木家什卖柴爿价钿”,一包烟二两酒就出卖了“核心技术”;A厂厂长也没保密意识,让厂里太多工人知道配方。
很多时候一不小心说漏嘴,泄密了。旅游旺季到来前,宾馆老总甲和旅行社经理乙谈房价,刚坐下,乙直指“核心”,报出的价格是宾馆的底线。是谁泄露机密?老总甲一肚子火,回来挨个问。原来,办公室里一个小姑娘在和旅行社一个部门经理谈朋友,两人聊着聊着,就把底线说出去了!小姑娘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自己不是故意的。为了将功赎罪,她把和男朋友的对话细细回忆了一遍,希望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机密—-有了,男朋友叹苦经,说一家航空公司把机票价格提高了10%,他们的成本今年上去了。而老总甲的老婆是另一家航空公司的销售经理,老总甲抓起电话,马上告密。
很多时候,是有准备的头脑察觉到机密。如果一个钢铁公司的员工向我抱怨,他们铁矿石库存吃紧,疲于腾挪,我肯定“木知木觉”,如果这话被铁矿石生产商听到,绝对是天大的机密,而且有可能上升到国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