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TCL集团高层反复动荡说明了什么?

TCL集团高层反复动荡说明了什么?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7月16日,TCL集团公告:TCL通讯原CEO刘飞辞去集团副总裁职务,原首席运营官于恩军同时辞职。与此同时,TCL多媒体事业部领导层发生变动,TCL多媒体副总裁于广辉升任总裁。
刘飞离开TCL的传闻,早在2008年底即已有之。

于广辉升任多媒体总裁,在TCL内部被解读为“为梁耀荣任期届满走人提前布局".

甚至TCL内部人士推而广之地预言:接替刘飞的通讯事业部总裁杨兴平,也不会在TCL待得更久。

TCL这次高层人事变动,是继2007年以来又一次较大规模动荡。2004—2007四年间,TCL高层超过70%离职,创业元老几近掏空。中层管理人员离职比例不会低于60%.到目前为止,TCL成长期(1993—2003年)加盟进来的精英群体,大多已流失。曾经,家电业有这样的说法:“一个TCL拥有的人才,超过其他家电企业的总和。"而今,这一骄傲已经成为历史。单从人才数量与质量两个层面讲,今天的TCL,和长虹、康佳、创维等企业没什么区别。

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TCL大批高级人才流失?今天的TCL,和2004年之前的TCL有什么不同?

在TCL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年份。这一年,TCL同时实施两大国际并购,辉煌一时。但是,喜悦尚未散尽,痛苦接踵而至。2005年,TCL年全球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其中一大部分贡献来自汤姆逊海外市场支持),从此一路下滑,到2008年只剩下384亿元。随后四年,对TCL掌门人李东生来说,几乎是日夜煎熬,“原来一直想减肥减不下来,现在腰带都要掉下来了".

实际上,TCL与营业收入一起下去的,还有品牌形象与企业精神。

曾经,TCL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企业,员工精神面貌令同行羡慕。甚至以理性著称的海信老总周厚健认为,家电行业最让他佩服的人只有李东生。但是,随着企业的壮大,膨胀情绪开始蔓延,最直接的证据就是2003年发布“龙虎计划":2005年营业收入达到700亿元,2010年达到1500亿元。非理性情绪最终演化为两大国际并购,直接导致TCL元气大伤,从中国家电榜样企业的位置上重重跌落。

李东生一度认为,“做大不一定做强,做不大一定做不强".为了最终做强,李东生决定尽快做大。2004年,一个年营业收入不足50亿美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折算)的公司,相继并购跨国公司汤姆逊彩电业务及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来看,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对TCL来说是实现做”全球最大彩电企业"心愿,对汤姆逊来说则是甩掉CRT电视的包袱。这是一场同床异梦的交易。当时,TCL认为CRT电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汤姆逊则认为,平板电视时代即将到来,CRT电视将淘汰出局。当然,当时汤姆逊不会对TCL这样讲。

事实很快证明,汤姆逊的判断是正确的。到2005年中,TCL不得不将彩电业务重点转向液晶电视,此时已经比同行企业如海信、创维晚了整整二年。2005年,TCL一度大肆宣扬“稚猪理论",实际上是为判断失误寻找借口。目前,TCL从汤姆逊那里收购来的CRT生产线,几乎已成为一堆废铜烂铁,未来如何处置这部分资产,仍是相当棘手的问题。

手机并购情况与彩电类似。万明坚几乎是整个TCL集团唯一支持李东生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人,并因此而深得李东生赞赏。但是,万明坚也是第一个反叛李东生的集团高层。

曾经,TCL被视为中国最好的企业之一,发展稳健,精英云集,文化包容,观念新锐。如今,这些优势均成昨日黄花。

古人云:“哀大莫过于心死",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企业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栽跟斗,是丧失斗志。TCL长达三年的巨亏,让很多人看不到希望,相继选择离开。大批高层的离开,反过来对没有走的员工形成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企业发展无望,整个企业一直弥漫着懈怠、无为情绪。据TCL内部人士讲,即使现在情况已经好转,也看不到2003年之前那种蓬勃向上的员工面貌。

一度,TCL几大业务板块可圈可点,彩电雄踞第一,手机位居三强,电脑则与联想形成南北对峙。如今,除彩电板块尚较为强势之外,其他板块均已严重衰落,未来能否东山再起尚未可知。

曾经,TCL是一个极其重视文化建设的企业,也是员工凝聚力、向心力最强的企业,如今已成回忆。

比尔-盖茨说过:如果把微软前20个最有价值的人挖走,微软将一钱不值。问题是:微软用什么方法留住了这20个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企业仅靠工资能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失去对企业文化价值的认同,既难维系现有员工队伍,也难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优秀企业与非优秀企业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有价值牵引,一个没有。因此,对TCL企业文化的再造,正在成为TCL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命题。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