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的中高级经理人,走向企业的最高领导的位置,是经理人的当然选择,但从成功的几率上看,在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中,越往上爬,则道路越狭窄,能够登顶的人,不会比登上华山的人多,许多人在攀登的同时,也一直在朝下面看,心里想着,只要长时间呆在位置上,不再往下出溜也就不错了,谁叫“僧多粥少”呢,即使能力出众,也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在发挥作用,机会始终有限,特别是对那些成熟企业而言,许多位置,有一退才有一进,需要靠韧劲耐心的等待,个中的滋味可想而知。这一点,国外也是如此,以世界级企业GE为例,当年与韦尔奇竞争CEO的几位对手,在竞争失败后,几乎不是退休就是辞职,而韦尔奇上任之后,一坐就是二十年,更让许多觊觎此位的人失去了耐心和机会。由此可见,对经理人而言,能够从一个企业内部不断发展,最后坐上总裁位置的,毕竟是少数。
那么,对于其他希望由经理人发展为企业最高领导的,另外二条可见的道路,一条就是跳槽到其他企业担任更高级别的领导,另一条就是自己或与他人合伙创业。前一条路,从发展速度上,的确是够快,但快也有快的问题,进入一个新的企业环境中生存,面临文化的融合、运作模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虽有段永平、韩颖等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更多的是吴士宏、李汉生等失败的结局。而后一条道路,既选择自己创业,则直接成为企业所有者,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经理人,创业者所需要的素质,与一般经理人有很大的区别,统计表明,存活五年以上的企业,不超过创业企业总数的5%,创业的风险和艰辛,可想而知。
另外一条道路,就是成为企业的管理咨询顾问或职业管理培训师,从决策与执行,改为指导与参谋,这也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职业,一般需要有比较系统的教育背景(如MBA或EMBA),以及一定年限的大型规范企业的实践运作经验。
其他的选择,诸如进入事业单位,成为政府官员或到大学任教等等,由于与原来企业环境的差异很大,选择起来,可能性就更小了。
由此看来,经理人的职业发展选择,实际上还是非常的有限,对于经理人而言,在非常有限的选择之下,如何更好的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这里有几条基本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提升“天花板”
按照彼德原理,人不停的往更高的职位晋升,终有一天,会到达一个自己的能力所不能胜任的位置,这时,人们就停滞不前,或开始走下坡路,也既我们常说的所谓“天花板效应”。为了延缓这种现象的出现,或者在自己60岁之前不会碰到“天花板”,我们能够采取的方案,不外乎二种途径,一种是在职业选择时,考虑选择那些“天花板”相对较高的企业环境,如吴士宏、李汉生等人从外企向国企或民企跳槽,或从规模较大的成熟型企业向发展期的新兴企业转移,如2000年后,华为有数百人去了港湾网络。另一种选择,就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来不断的提升“天花板”的高度,这就需要持续的学习,不断的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实践中锻炼,在投资眼前以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投资未来,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当你长期从事同一种性质、同一级别的管理工作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情况下,你的胜任度会提升,你的收入也会随之而逐年增长,与此同时,你在这个职位上所能够获得的能力收益却会逐年递减。许多企业领导也已经注意到了这类问题,因此,经常会采用岗位轮换等方式,给管理者尝试新的工作环境和具有更大挑战性的工作,这也同时促进了管理者能力的不断提升,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即使你的领导没有充分考虑到你的能力发展需要,做为自己,也应该时刻关注“天花板”效应,时刻保持开放、学习、进取的心态,不断尝试突破与创造,由自我批判走向自我超越,使自己“天花板”上升的速度,超过自己职位上升的速度,企业任职资格制度的建立,也就是希望通过个人能力与任职差距的寻找与缩小,不断提高任职者的职位胜任能力,我们不希望自己也沦落为吃“青春饭”的一族,而是希望长期保持“与时俱进”,甚至可以做到“宝刀不老”。
二、了解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按照管理学家史蒂芬。罗宾斯的统计,75%的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其中还有一部分人,会将自己的劣势误认为强势,也既我们常说的“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就给我们职业发展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要实现职业选择的合理性,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1、 征询良师益友的意见
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里,多与二类朋友交往,一类是与自己的特长互补的朋友,与特长和自己互补的朋友交流,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的支持帮助,同时还可以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另一类是综合水平高于自己的朋友,与他们的交往就象与高手下棋,水平会逐渐接近,即所谓“近朱者赤”,记得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曾经说过,他在总结一生的经验中体会到,在别人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在学校期间学习或个人通过自学所学到的东西。
2、 学会自省与否定自己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学会不断的对自己的成长过程,经历过的成功与失败的反思,可以更清楚自己人生的发展轨迹,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企业家的实践证明,挫折和失败是企业成功之路上最好的导师;另外,还要大胆的否定自己的过去,这里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已经具备的水平,不断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通过不断否定旧我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步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3、 寻找客观参照系
除了上述的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之外,与客观标准的比较,也是认识自己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例如,以管理者的职业化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水平,可以看到自己在行为模式、职业素养、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优劣,按照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在与标准的比较中寻找自己的短木板,从而设立比较明确的自我改进目标。
三、运用职业发展的“三环理论”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有很多类似的方面,在职业发展的选择方面,也有一个与吉姆。科林斯在一书中阐述的企业发展的“三环理论”相类似的理论,我们称之为个人职业发展的“三环理论”,即我们的职业发展选择,是由个人意愿、个人能力、以及所选择职业的经济价值所决定的,只有三个方面都得到满足,才能称其为良好的职业选择。具体到经理人的职业选择,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个人意愿:就是你愿意不愿意成为职业经理人,这里就是在探询你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象韦尔奇所说的,他虽然是一名化工博士,但他自己从小就酷爱运动,喜欢那种与人竞争的环境,同时,自己也非常喜欢与人打交道,甚至非常乐于和别人争论,因此,他才选择了管理职业,与韦尔奇类似的是,我们当中的大部分的管理者,也是出自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这里,是否愿意与人打交道,愿意通过帮助与指导别人而非自己的亲历亲为而实现目标,是你是否选择作为职业管理者的关键动因。
2、 个人能力:对职业经理人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自我认知、管理个人压力、个人时间等,二是人际能力,包括激励他人、沟通技巧、管理团队等,三是业务能力,包括策划规划,目标与计划制定、管理绩效、问题解决与决策等等,我们既需要充分审视自己是否基本具备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不断比对并提高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3、 经济价值: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按照职位的薪酬待遇来决定,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短视的行为,无论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来看,个人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决定了你可以获得的回报的多少,或者说,如果你暂时拿到一个很高的薪酬待遇,但是你没有能力或意愿去做出与之相称的价值贡献的话,你所享有的待遇决不会长久。我有一位朋友,当时在一家著名的民营企业做行政管理工作,他非常羡慕市场营销部门的工资待遇,因此,拼命争取后,去了一个区域营销部做经理,但因为自己无法获得相应的业绩,待遇非但没有上升,最后还落得被辞退的下场。还有一些经理们,认为搞管理又累又烦,不如搞技术,工作性质既单纯,待遇也来得高,但真正选择的时候,就要先考虑自己是否具备搞技术的“金刚钻”了。因此,在职业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能力是否基本胜任职位的要求,自己是不是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职位的经济价值问题。
与企业制定战略相类似,经理人的职业选择,也是在确定个人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路径方向,而战略本身就包括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的统一,因此,经理人的职业选择,必须与个人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阶段目标的分解落实相结合,从而最终希望达到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对事业成功所下的定义:“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它意味着所从事的工作既收入丰厚,又使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仅可以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还能保证个人和家庭的健康生活。”
职业经理人如何选择发展道路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