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最新版本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不难找出许多“强大”之处:如“入围门槛大大提高,首次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再如,“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折合成美元为36805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14.62%”。而最“惹眼”的见证中国企业“强大”的证据是: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首度超过美国企业500强,利润总额高出后者700多亿美元。
但如果细心品读这份以“强”为名的榜单,我们同样也不难找出更多其实仍然“不强”甚至是显得“虚弱”的证据。
比如,国企强势而民企羸弱的“不强”。统计显示,今年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31家,占总数的66.2%,实现净利润1万亿元,占净利润的86.9%,比重仍然最大,继续保持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重比上年略有上升,这种趋势在近年来的变化中尚属少见”。而见证这一变化的一个明显实例是,今年的民企老大沙钢集团仅排名35位,而去年的民企老大中国平安还排在榜单的21位。这表明,“国进民退”的趋势,通过这份榜单也能得到充分的显示。
再如,垄断性行业企业依旧独大独强而竞争性行业企业继续弱小的“不强”。500强中的前10强,无一例外均是垄断行业的巨头,如石化行业的中石化、中石油,电力行业的国家电网,银行业的工商、建设、中国、农业等四大行。而10强以下的榜单,大致也如此,如铁路行业就有15家铁路局集体入选,而烟草行业,也有9家烟草巨头入围。
垄断逼人,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利润的“强大”自然不在话下,但是这样的“强大”与这些企业自身内在的经营创造能力有多少关系呢?这正如有评论指出的:“中国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从未远去。不少企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不是管理红利”。
更深入地看,500强榜单显露出的“不强”还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低端、原始,技术含量普遍不高。统计显示,中国企业500强中传统行业占较大比重,显示出明显的“重化工”特征。如企业数量排在前3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冶金及延压加工业、建筑业和煤炭采掘及采选业。而高端前沿、技术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企业在榜单中却十分少见。对此,甚至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并不讳言:“客观地讲,500强更像500大”。其实,如果进一步细究,就算是“500大”,它们所以能“大”的来源也是相当可疑的—-其中有几个是靠内在的能力自己“长大”、在市场中拼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