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不可能终老于一个公司,离职是职业生涯中的常态。这个群体中人在离职后,往往会保持一段时间低调。这其中,既有保证原公司能顺利完成交接、最后配合老东家做一次媒体公关的情谊,更有“竞业禁止”规则的限制。微软中国的陈永正、杜家滨,都是带着遗憾离开的,但他们离开后对公司闭口不谈,对媒体也冷静地保持距离,避免了炒作给个人和公司带来的影响。
相比之下,李开复的离职不但高调,而且步骤井然,深得媒体传播规律之妙。9月4日,李本人在博客上宣布离职消息,同时安排了若干家媒体进行了“独家专访”;9月5日,一天都在twitter上回顾自己在google的职场趣事,气氛温馨;9月6日星期日,针对一些媒体对他离职原因的不利猜测(“低俗门”、“逃税门”、谷歌内部矛盾等),在博客和twitter上进行了澄清,文末又预告,将于次日公布新的去向,继续维持关注度;在经过一个周末的发酵后,9月7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新公司名称和网站,并向媒体赠送了自己的新书。整个过程,既保持了媒体、观众始终的热度和关注度,又巧妙引导了舆论的导向。
炒作的点睛之笔,是国内某网站得到的所谓“内部谈话”,全文记录了李开复与顶头上司、谷歌总部的艾伦交谈的过程,披露了谷歌欲高薪挽留李开复的举动,还有艾伦的意外与震惊。不得不说,离职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很多,公开离职谈话记录的,这是头一份。与职业经理人此前给人的低调、理性印象相比,李开复的这个举动太与众不同了。
媒体在热炒之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李开复8月5日提出辞职,9月4日公布,同时新公司开张,而李本人又曾在twitter上透露,新公司的一切都是他亲自打理,所以谈下了很合算的房租等等。在北京开一个公司,是一个月就能搞定的事情吗?何况这个公司开张当天就得到了两亿元投资,还号称要一个月内融到8亿投资。按职场惯例,提出辞职之后至少会保持一个月的交接期,这时候人仍然是原公司的人;在谷歌中国这么大一个公司与继任者交接之余,还能抽出精力去忙自己的新公司;这难免不被人合理猜想为,李先生要么精力过人,要么就是仍在谷歌的时候,就开始从事自己的兼职事业了。
这点暂且放下。我们前面说到,职业经理人离职后会保持一段时间低调,是因为他们需要与原公司保持沟通,在一段时间内,不从事与原公司业务相竞争、相近的工作,这就是“竞业禁止”。李开复在谷歌时,主要精力放在青年人才的招聘与培养上;而自己做老板的新公司,主要业务是给青年创业者投资、孵化,两者都涉及对人才的甄别与培养;李也可以利用自己在谷歌积累的高校资源和业内资源,去为自己的公司服务;而新公司对互联网、云计算的关注,与谷歌业务同样存在重合。
当然,是否启动“竞业禁止”判断,其主动权在谷歌。凑巧的是,李开复四年前离开微软中国的时候,微软向美国法院起诉谷歌和李开复,其理由恰好是“竞业禁止”,微软指控,李开复在离开微软前,就已经在为谷歌的中国发展战略出谋划策,还将微软的机密文件泄露给了谷歌;法院最后判决,李开复在谷歌仅能从事非技术工作。除了结果,其他过程与四年后的今天相比,看上去很眼熟。
喧闹过后,李开复的新公司已经开张,新书也即将上市。从职业经理人到风险投资家、青年导师,李开复“特立独行”的转型过程也接近尾声。回想起此前最近的一次高级经理人离职,应该是唐骏。只不过唐骏曾经说,最高兴的事情是离开微软时,微软中国送给了他一顶“终身荣誉总裁”的荣誉。而李开复披露,离开微软时他同样收获了一个人生之最,那场官司是他人生中“曾经感受过的最大的压力”。不知道诸多关注李开复的青年才俊,能从他的这两次高调离职中,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