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赵本山有三大新闻最引人关注。一是春晚带红徒弟小沈阳,二是刘老根大舞台进京,三是以55万元报名长江商学院,加入中国企业CEO课程班,自此与牛根生、傅成玉等人成为校友。
三大新闻同时指向赵本山的一大转变:过去,他是有商业意识的艺术家,如今,他是有艺术魅力的企业家,甚至还有了一点产业家的味道。
做大王
赵本山从事企业经营的第一大基础就是他本人的明星度。为了保持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赵本山风风雨雨二十载,几乎连年保持小品王的地位。
这些年来,不管面对多大的压力,不管舆论有什么样的声音,赵本山始终坚持活跃在春晚的舞台上,长久地吸引着老百姓的注意力。
对于已经年过半百的赵本山来说,春晚“小品王”的头衔一直是他近30年演艺生涯中最醒目的名片,为他带来了别人难以企及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凭借这个知名度和号召力,他不仅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小品王,还顺带成为东北二人转的一号人物、艺术传承人,甚至东北派演员的老大哥。
正是东北二人转成为赵本山文化娱乐产业的真正支点。
其实早从1993年,赵本山就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商业头脑,但他当时的目标就是走穴、做贸易,虽然干得五花八门,挣钱也不少,但始终没有找到可以做大的产业方向,直到他以小品王的身份倾倒了整个二人转演艺界,成为二人转最愿意借力的不二人选。
收小妖
赵本山是小品王,但在中国的演艺界,小品演员很少有师徒之分,不像相声、二人转和其它戏剧,有强烈的师弟名分。
名正言顺地踏入二人转领域之后,赵本山就开始举办“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至今已举办多次,因为他本人的号召力,“赵本山杯”成为二人转的最高级赛事。但对二人转演员来说,最高的奖项不是奖杯和奖金,而是能成为赵本山的徒弟兼员工。
通过“赵本山杯”及其它各种方式和渠道,赵本山几乎将兼具二人转表演和娱乐天分的优秀演员一网打尽。到目前为止,赵本山前后收过40多个徒弟,经过2008年初的拜师,正式的仍有35位(其中一位已逝)。
这是赵本山与一般企业家的最大不同之处。中国不缺少明星企业家,如李宁、范冰冰、冯小刚夫妇等,但他们与签约明星就是老板与员工关系,甚至只是合作伙伴关系,而赵本山不同,他录用的是员工兼徒弟。
正是自己的明星号召力与成批成腕的徒弟们,使赵本山有可能开起常年演出的刘老根大舞台,从而奠定本山娱乐产业化的基石。
扩山头
小品和二人转成为赵本山的核心产品和产业基础,但他显然没有局限于这两种产品,而是“以二人转为圆心,以娱乐为半径”,沿着产业链陆续开发。
2003年,赵本山租下位于沈阳市黄金地段的沈阳大舞台剧场,并将其更名为刘老根大舞台,开始正式进行二人转的剧场演出。二人转独具的幽默和魅力与赵本山的个人特色相辅相成,让这种方式迅速地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有此基础之后,赵本山接连投资拍摄了、、等一系列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喜剧,不仅实现了产业延伸,也使不少徒弟一举成名,将他一人的号召力转变为一种群体魅力,为进一步的产业化做准备。
目前,赵本山的产业已经涵盖舞台演出、巡回演出、电视剧、娱乐基地、旅游等,当年的小品王正一步步勾勒出一个娱乐王国。
北京前门,刘老根大舞台,坐在记者面前的赵本山滔滔不绝,表情丰富,两脚不时搭在一起。如今的他已是拥有9家剧场、企业年演出收入过亿元的民营文化企业家。除了“小品王”的称谓外,他还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头—-“本山传媒董事长”。
刘老根大舞台的意外诞生
“我就觉得这个东西有市场”
5月2日,在酝酿3年之后,刘老根大舞台挺进京城,高调入主前门阳平会馆,完成了本山传媒打造“喜剧王国”的关键一跃。此进彼退间,赵本山从“小品王”到董事长的人生跨越,也渐渐清晰起来。
刘老根大舞台已经开到9家,分布在东北、天津和北京。这样的格局,9年前,连赵本山自己也无从想象。
2000年,何庆魁请赵本山在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当时把我们都乐坏了”,赵本山回忆说,自从登上春晚的舞台,他就和二人转脱了钩,其实那些年二人转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很有希望,有市场。我一晚上都在想这个事,可不可以组织一个团,搞一个剧场,或者办一场比赛,拍一个电视剧……一晚上我都没休息,整个构想就成形了。”
赵本山对记者说,那时候二人转的名声并不好,“一进二人转剧场,好像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捂着脸不敢露身份”。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为这门拥有300年历史的艺术正名。
2001年,赵本山举办“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杜绝粗口和低俗内容。自此,赵本山开始广收门徒。2003年,辽宁民间艺术团成立,赵本山租下位于沈阳中街的大舞台剧场,更名为刘老根大舞台,全国首家二人转主题剧场成立。
赵本山回忆说,“开始整整赔了一年的钱。当时沈阳很多人对二人转印象也不好。”后来赵本山提出绿色二人转,慢慢地,观众越来越多,口口相传,刘老根大舞台有了口碑,如今已成为沈阳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打造二人转的产业链条
“剧场不是麦当劳”
在沈阳站稳脚跟的赵本山显然没满足,他要把二人转事业做大。
靠春晚起家的赵本山深知名气的重要,他逐渐摸索出一条通过影视作品推广东北文化,进而推出二人转“名角”的路子。
从2001年问世以来,赵本山平均每年拍一部电视剧,重要演员都用自己的“徒弟”。电视剧的高收视率,直接造就了一批“名角”,王小利或唐鉴军走在街上,不时会有人指指点点,“哎,这不那谁嘛。”演员的名气大涨,也带来了刘老根大舞台门票收入的直线上升。
影视制作与剧场演出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赵本山的企业也从第一家剧场发展成为如今集二人转表演、影视制作、电视栏目、本山艺术学院于一体的传媒集团,打造出一条集演员培养、影视剧创作和剧场经营于一体的产业链。
本山传媒如今拥有演职人员上千人,再加上9个剧场的100多名二人转演员,摊子越来越大,如何管理,如何发展,成了赵本山的当务之急。今年5月,他报名参加了长江商学院的CEO课程,他说,自己不仅是为了听课,更是为了能够从顶尖的商人同学那里获得有益的启发和合作的机会,给处于事业发展“冲动期”的自己“降降温”。
“降温”的效果很明显。就在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开业初期,本山传媒还“雄心勃勃”地计划要在每个省会城市开一家“连锁店”,“一直要开到海南岛”……如今,冷静下来的赵本山告诉记者,“我想,我们的剧场不能遍地开花,不能超过10个。如果超过10个,管理上可能就会有问题。可以先关一家,再开一家,以这种方式去发展。剧场不是麦当劳,只要把面和好了,做汉堡包都是那一个方子。”
“我们有1个总裁,9个副总,分到每个剧场,直接参与经营,必须要提升艺术质量,要靠人盯人的战术去管理,如果场子开多了管理不力,就会影响我们的品牌”,赵本山表示,“我们每一天都要掌握所有观众的情绪,根据反馈来调整演出和管理。”
“你说企业管理靠什么?靠每个细节的管理!”赵本山盯着前方,神情肯定,像是说给自己听。
做真实的文化产业
“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观众手里”
北京刘老根大舞台所在的北京崇文区文委主任李承刚介绍说,刘老根大舞台落户前门阳平会馆以来,日收入10多万元,预计年收入将超过5000万元,年内可拉动内需1亿元以上。
赵本山说,“百姓需要快乐,他们是最好的专家。写一本书得有人读,做一件产品得有人买,做一件衣服得有人穿,文化产品也是这样,得能让观众花钱进来看,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有的人做演出,投入上千万,就等着上北京让领导看一眼,登两天报纸,完事儿锁箱子里,给社会带来多大麻烦?你把那钱给下岗职工好不好?”对于那些无视大众需求的文化演出活动,赵本山非常不赞同,他说,“不要弄虚作假,要做就做真实的文化产业。”
然而,对于赵本山的剧场二人转,并不是人人赞同。对于近日一些专家从“非遗”保护角度提出的质疑,赵本山表示,自己更在意的是观众的意见,“二人转既然要在市场上生存,必须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对于那些批评二人转“低俗”的声音,赵本山回应说,“不要因为高雅就拒绝了通俗,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你得先让几亿农民听懂了。”他认为,其实大众一喜欢,高端就喜欢,莎士比亚就是这样被高端接受的,高雅就是这样诞生的。
在刘老根大舞台的带动下,一个个二人转剧场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二人转的演员不下10万人,而专门的二人转剧场仅沈阳一地就有近20家,二人转演艺已经结结实实地成为一项文化产业,一名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不管怎样,无论别人怎么说,二人转今天能发展得这么红火,跟赵本山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