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从自行车到汽车看中国的变迁

从自行车到汽车看中国的变迁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1975年红旗轿车年产仅有300辆

“普通人最大的梦想是有辆自行车”

尽管新中国第一个自己的汽车厂1953年便开始破土动工,尽管三年后新中国就有了自制的第一部轿车和第一部红旗牌高级轿车,可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第一汽车制造厂才开始红旗牌小轿车的批量生产,1975年,红旗轿车年产仅有300辆。

1975年,王云起还是一个几岁的孩子,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似乎和他没有任何联系,他也极少能看到当时百姓眼中权力和地位象征的小轿车,甚至连件粗糙点的汽车玩具都没见过。

“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有辆自行车。”王云起说,“那个年代,买自行车贵不说,还必须有票。有一年,家境殷实的大舅骑辆新买的自行车来我家过年。车子放在院里后,便坐在炕上与父亲闲聊。我趁大人不注意,做贼一样地把车子推出去,崭新的车轮子发出‘噌噌’的响声,吓得我缩着头,弯着腰,蹑手蹑脚地把车‘偷’出了院。我骄傲地骑着舅舅的‘飞鸽’,在那些曾经用破旧‘永久’、‘红旗’诱惑我的小子们酸酸的目光里飞驰。”

“出有车,食有鱼”,这个古人的梦想也是30多年前普通人的梦想,只不过“车”变成了自行车。而今,我的汽车已经换了几辆,但总忘不了当初人们对自行车的那份渴望。”王云起说。

上世纪80年代“有路子”的人可以买到“二手车”

“回想起来,那时的车太难看了”

上世纪80年代,演艺界名人、社会上“有路子”的人,经过特批,可以买到外国使团淘汰的“二手车”,这是最早的私人轿车。据那个年代就已拥有汽车的车主回忆:“当时开汽车也不需要看后视镜,因为大街上根本就没什么车。”

对于每个月几十元的工薪族来说,当时的小轿车不但是天价品,而且不是谁都能享用的。

“那时候,我刚刚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根本不敢想象自己能够开上汽车,”王云起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汽车简直太老旧了,车型难看,功能也十分简单。但那时有辆小轿车的感觉可是太牛了!比现在开大奔的人牛一百倍!”

改革开放后,国人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一时间,外国轿车如洪水般涌入我国。1984年至1987年,我国进口轿车64万辆,耗资266亿元。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基本都是从进口全部散件组装开始,逐渐提高国产化率。夏利、奥迪等车型在这一阶段被引进来。

上世纪90年代初轿车成为先富家庭的新“大件”

“有捷达开就觉得挺神气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轿车工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轿车也开始进入普通人的视线,买车就像70年代的“四大件”、80年代的家用电器一样成为先富家庭的新追求。

1993年,北京农展馆举办了一个汽车展览,这个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展会当时在京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原定只进行3天的展会延期了一天又一天。那时的北京,车还不算多,马路远没有现在宽阔,倒也显得空旷。在一般人眼里,只有二环路以里才叫“市内”。

那时的王云起刚步入社会,对汽车没有太多奢望,只想着怎么多挣钱,过上好日子。为了向好日子迈进,他开始“倒腾”汽车卖。

汽车在当时主要被当成生产资料,没有现在的4S店,也没有厂家将车从生产地运到各地的经销商处。“我的办法是自己到长春提车,将车从长春开回北京卖。”王云起说。

1994年,一项政策的颁布在中国的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这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个,其中的一段表述让王云起们至今难忘:“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这一政策的出现,标志着汽车从昔日观念上的“生产资料”变成了可以自由买卖的“物品”。

“我的事业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起步的。真是庆幸自己赶上了服务私人汽车市场的头班车。”王云起说。

1995年12月18日,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开业。市场刚成立,王云起就在市场租了个摊位,那时市场里的汽车品牌很少,桑塔纳、捷达就算主要车型了。王云起的生意还可以,就是车源紧张,如何拿到车是赚钱多少的关键。

“我的车也是1995年买的,捷达,当时的价位16万多,手续全办完18万多。”王云起回忆,“宝马、奔驰对当时的北京市民来说只是个‘空谈’的话题,谁能开上捷达就觉得很了不起了,不管往哪个胡同一停,都能引来很多人围观。”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轿车逐渐进入普通家庭

“私家车开始为找不到车位发愁”

“1997年,我正式获得了一汽-大众的代理资格,这一年,我注册了北京捷亚泰汽贸有限公司。可以说,1997年是公司正式发展的第一年。”王云起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市场上车型少,量也上不去,从1999年起,厂家开始意识到多车型战术,捷达车就是从那个时候变化出新的。”

1995年以后,除了夏利,捷达、富康等合资车型和进口的东欧小型车私人购买量增多,车价在13万-15万元之间。

1997年后,大量的汽车开始在北京市场销售,轿车逐渐进入了普通家庭,捷达、桑塔纳、富康、夏利满足了一般家庭的驾乘需求。

“2000年,我们的公司开始壮大起来,”王云起说,“1999年,公司的年销量仅为272辆,但2000年公司的销量一下跃升至1566辆。”

捷亚泰的快速发展,是北京市私人轿车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那一年前后,满大街的私家车已经开始为上下班堵车和找不到停车位发愁。”王云起对此记忆深刻。

2002年中国汽车“元年”

“那时买奔驰甚至不用首付”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汽车业以“幼稚产业”的资格获得进口关税逐步下调的5年“保护期”,从2001年的80%调至2006年的25%。

“轿车价格与国际接轨”的百姓愿望终于迎来曙光。
从2001年起,中国汽车业发展开始了真正的“井喷”。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呈爆炸性增长,一方面是资本的大量涌入。无论是制造业的民营资本,还是经销商的投资,都义无反顾地投向汽车业。中国加入WTO,全球汽车市场成熟的观念、规则、流程、资本,疾风暴雨般冲刷着中国汽车业深厚的计划经济烙印。入世前一度被称做是诸多产业中最令人担忧的汽车产业,反而成了入世后最令人兴奋的产业。

2002年被称为中国的“汽车元年”。那一年,北京私人购买汽车突破20万辆,私人轿车市场处于急剧上升的势头。

当时在有“汽车市场晴雨表”之称的亚运村车市,蝉联亚市销售量排行榜的“老三样”——捷达、夏利、富康是北京人买车的经典之选,2002年亚市一家经销夏利的店卖出近万辆汽车,捷亚泰也于那一年在销量上突破了3000辆。

“那时候,公司的经营理念也开始转变,”王云起回忆说,2001年公司开始做银行承兑,向银行借钱作为资金,而以前公司根本不知道向银行借钱。“从那时起,消费者就可以做分期贷款买车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汽车销量的爆发。那时候买奔驰甚至不用首付,到店里直接开车走人。”

1999年,当时名为广州本田的第一家汽车4S店成立,从而带动了中国4S店的兴起。“从2002年起,一汽-大众开始要求经销商必须有自己的4S店,”王云起说。“2003年6月份,捷亚泰的第一家4S店开业,可以说这是捷亚泰创业的又一次腾飞。”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经销商们也开始意识到卖出汽车后一些后续服务的重要性。“2002年之前,有客户来修车,我们都不接待,当时不知道修车也能赚钱,”王云起笑称,当时有同事负责和维修厂联系,那个同事经常收到维修厂送的礼品,后来才发现,原来维修才是盈利的“大头”,而且具有连续性。

2003年私家车消费“井喷”

“客户恨不得立马提车走人”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加速了私家车消费的“井喷”。那年,让王云起记忆犹新的一个数字是,他们创下了当日销售的最佳业绩:一天卖了100辆车。“那时成交率特高,客户恨不得交完钱立马提车走人。”

私家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核心因素还是经济的发展。2003年8月,北京的私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28万辆,占机动车总数的64%。汽车消费成为继住房消费、教育消费之后中国家庭主要消费之一。

2004年,随着经济和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捷亚泰获得一汽-大众特许经销商全国销售冠军奖。

耐人寻味的是2004年北京通过的一个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10月22日,继四川、浙江舟山市等地之后取消了实行了数十年之久的自行车登记制度。在此之前,人们买了自行车后都必须到公安机关登记领牌照,否则将遭罚款。自行车主每年向政府交使用税。同时,警察有责任对登了记的自行车实行保护。

这项产生于凭票供应、自行车被视为贵重物品的时代性政策终于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当时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嘉彦这样解读取消这一政策的理由,“取消自行车登记制度,主要是因为自行车在个人财产价值当中的比重已大大下降,登记反而增加市民麻烦和政府管理成本”。
2004年,对于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的北京市民来说,二三百元一辆的自行车确实算不了什么,一般家庭至少拥有两辆自行车。

随着私家车销售的上涨,4S店开始注重汽车的售后利润,各种正规的服务开始进入4S店,轿车专卖展厅、售后服务厅、备件供应库、汽车修理及信息反馈,并开拓了汽车租赁、汽车救援、汽车美容、二手车置换、会员俱乐部等多功能服务。

2008年前后奥运商机无限

“北京发展企业才能快速发展”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届高水平、出色的奥运会。

2008年,北京GDP突破1万亿元。

2008年,北京市全年销售机动车87.8万辆,捷亚泰创纪录地销售近万辆车。

王云起说:“北京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汽车业的发展,从而促成了捷亚泰的发展。”

汽车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幸福的烦恼”,当司机在路上堵车心烦的时候,常常感叹“北京的车怎么就那么多呢”。

而仅仅是在十几年前,家庭拥有一辆小汽车还是很多人奢侈的梦想。

车多了,路也多了起来,北京的三环、四环、五环在眨眼的几年间先后修通,人们在感慨“北京越来越大”的同时,也因为有了四个轮子的助力,感觉“北京变得越来越小”——因为有了汽车,市中心就业与近郊区居住成为可能。

现在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已经接近350万辆,购买第二辆车也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事。2009年前7个月,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连续5个月销量超过100万辆,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汽车业发展大事记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

1956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亲自率领代表团来华访问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议中国最好采用“中外合资”的形式来经营项目,邓小平在相关简报中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边批上了“合资经营可以办”。

1985年3月经邓小平拍板的国内首个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正式成立。

1986年3月至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被写入“七五”计划。

1991年2月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在长春成立,投资42亿元,中德双方持股比例为6:4。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诞生。
1991年上海牌轿车停产,中国轿车工业在合资车型的挤压下暂别“自主产品”。不过,2007年上海国际车展上,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宣布,停产了16年的上海牌轿车在上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燃料电池轿车身上重生。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汽车市场随之逐步开放。从2002年1月1日起,国家七次下调汽车进口关税,整车关税从2001年的70%和80%,最终降到2006年7月1日的25%。

2003年12月内地民营长城汽车以H股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功,当年底的“胡润版”中国内地百富榜上,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魏建军位居第83位。

2004年6月正式实施,与1994版政策相比,新政策提出了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鼓励兼并重组,促进国内汽车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同时引导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

2004年10月开始实施。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