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招商银行行长谈金融危机体会

招商银行行长谈金融危机体会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中国证券报记者最近采访了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的中国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博士。在去年10月华尔街冰封时刻,他恰好赴美出席招行纽约分行开业仪式并参加世界银行年会,与金融漩涡中心的许多关键人物会晤交流;他的新书,智慧、传神地再现了难忘的金融风暴之旅;在最近一年里,他领导招商银行稳健前行,在国际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上亦毫不动摇。

认清“危”与“机”才不会迷失方向

中国证券报:回头来看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您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马蔚华:这一年多,大家对于金融危机的根源、性质等讨论的很多了。事实上,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都是把双刃剑。有远见的人不会只看到一面,更不会因此迷失方向。我觉得现在不要停留在技术层面,应该以更高的视角来认识“危机”这个概念。

一是危机往往是“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条件。比如说,1857年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其后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使得原本沉疴难去的奴隶制得以废除。危机经常是重大历史转折的开始,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人也如此。如果不是因为美国民众在大危机下思“新”求“变”,奥巴马即使才华盖世,也不那么容易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二是危机往往是旧制度积累的各种问题的总爆发,它能使不合时宜的制度安排受到猛烈冲击,使人们对旧制的弊端认识更为深刻,使改革和新政更容易达成共识。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共同深刻反思金融体制的弊端,也促使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明显加强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配合,金融危机几乎一夜之间颠覆了外界对西方金融制度的简单迷信,也使“改革金融体系、预防类似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呼声。

三是危机往往是弃旧图新的难得契机,此次金融危机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们已经切身认识到,过去粗放型的、以投资与出口驱动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举步维艰,而且难以为继。经济衰退增加了“保增长”的困难,但同样增加了创新转型的动力,中国正好趁此机会加快进行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减少对出口和海外市场的依赖,竭尽全力扩大内需,建立可持续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必然很痛苦,但却蕴涵着全新的希望。

中国金融创新不能因噎废食

中国证券报:在过去一年中,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因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了那些变化?

马蔚华:毋庸置疑,这场危机爆发减缓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给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了负面压力。但与此同时,应对危机又让人看到很多机遇。首先,为保证经济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领域投入巨资,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进程。这将极大地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四万亿资金的投入提供了相应的信贷需求,特别是为银行适时介入和拓展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融资、中长期贷款、银团贷款等业务提供了新机会。

其次,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改善市场结构,企业间新一轮的并购、重组浪潮将再次掀起。与此同时,行业兴衰更替的特征也将凸显,包括生态环保、服务外包、新材料、新能源应用等一大批朝阳行业将迅速崛起。这既拓宽了银行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等业务的空间,也扩大了银行潜在的价值客户群。

另外,如今企业自身纷纷转变经营模式、加强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并且更加注重多产品、多客户、多渠道、多市场的营销策略,各级地方政府也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多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优惠政策之多、扶持力度之大,为历年来所罕见。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企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将得以增强。这减少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拓展中长期贷款、股权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等融资业务。

还有一个有利的影响是,国外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或损害,从而使一些优质高端客户选择到中资银行开办业务,中资银行的声誉显著提高。

中国证券报:很多人认为,过滥的金融创新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您怎么看中国的金融创新呢?

马蔚华:这次危机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创新,问题是出在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监管不接轨这个层面。而且,美国是中国的老师,金融风暴的发生,是因为老师的消费信贷及金融创新已经做过了头,却没有得到合理的监管;我们作为学生,很多东西方才起步,根本谈不上创新过度。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不能误读次贷危机的教训,因噎废食,放弃或者放缓金融创新,也不能给金融创新加上太多桎梏。招行第一单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就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做的。

中国银行业要到大海中学游泳

中国证券报:金融危机使人们对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产生了疑虑,而招商银行在去年全球金融业最寒冷的时刻,依然大手笔收购了香港永隆银行,今年又在伦敦金融城设立了代表处,国际化步伐可谓越来越快。

马蔚华:这次中国的银行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到大海里面去游泳。但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国际化是迟早的事情,国家都号召企业走出去了,我们要服务客户必然要走出去。全球化的进程中,谁也躲不开。

虽然这次危机令很多外资银行倒下了,但不代表这些银行就消失了,他们还会吸取教训爬起来。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苦练内功,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

现在还是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一个机会。欧美一些大银行深陷金融危机,他们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而处在去杠杆化的过程。美国银行平均杠杆率在26%左右,欧洲的已经超过30%,如果把他们的杠杆率降到10%,那么还需要数千亿美元的资本扩充。而另一方面我们在国际化,并且各国政府和监管当局在准入上也相应地放宽了一点要求。更重要的是,危机使银行资产估值下降,不仅提供良好的收购目标,也降低了收购成本。

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使“走出去”成为内在要求。如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央行已经与韩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并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标志着人民币正式成为区域性贸易结算手段,双方贸易企业将产生包括支付结算、贸易融资在内的更多的金融需求;而随着人民币逐步成为投资货币,还将衍生出金融交易需求。

中国证券报:今年上半年,国内银行业的盈利增速放慢,你怎么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几年还能保持高增长吗?

马蔚华:我国银行业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因为支撑中国经济金融长期快速发展的四大动力依旧强劲。受益于农业工业化、农村村镇化过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投资增速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在这个过程没有结束之前,中国作为世界离岸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外贸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中国现在正悄然掀起一场消费革命,进而推动中国内需不断增长。此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大、劲头足,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的。

中国证券报:招行纽约分行目前的经营情况如何?整合永隆银行的进展是否顺利?

马蔚华:招行纽约分行在金融危机之后的业务需求量有所增加,比如说存款,因为很多中资机构要求存款到中资银行。但我们在纽约还没有零售业务,因为贷款市场仍然变幻莫测,我们作为初入者比较审慎,目前只参与了一些低风险的银团贷款。其实,开分行,包括设代表处,很大的意义在于去了解国际市场和游戏规则,知道风险是怎么回事。不过,我们现在还只是试水,找准哪些业务能带来利润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收购永隆银行后,它的几个弱点将得到改变:治理结构比以前要好;作为一个港资银行,并购之后招行的内地网络都可以为它服务,这是对它业务和客户的扩展;它过去是一个比较保守的银行,没什么新产品,新客户不到1%,今后招行在很多创新方面可以帮助它。我们已经开展了“两地快速汇款”、“见证开户”以及信用卡方面的各项业务合作。我们整合永隆的目标是今年要有起色,三年要显著变样,五年在香港打造一家优秀的商业银行。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