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一起来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大概最没面子的就是自己还没有与知识接轨!仿佛一夜之间,上上下下,男女老幼,都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社会上的就不用多说了,企业更不会免俗。在经历的企业管理培训后发现,从打造“核心竞争力”出发,由“以人为本”理念发轫,对于企业员工拉网式的企业培训开始了。类似于EMBA这样的小灶自然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普通的技能培训与管理技巧培训则是多数人的“大锅饭”内容。细细观察这些食者的吃相,从中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
首先,有那么一批“花钱买罪受”的主儿,基本上都在国有企业,年纪五十来岁,官至处级能独当一面的层次,本来就应酬多,精力差,习惯了给别人做指示、谈感想,现在偏偏要他们虚心听讲,多做笔记,甚至还有考试,这实在是强人所难、哪壶不开提哪壶。于是,变通办法出来了,异地都市培训、异地景点培训甚至异国风情培训也就在他们“内需”的拉动下应运而生了。这种类型的培训关键是“形式”必须十分正规与隆重:开班仪式与结业典礼是一定马虎不得的,至于中间的学习,尽量不要忘掉多穿插一些参观、访问与自由活动就好。至于内容到底应该讲什么,基本上是管理培训公司“一手遮天”策划,人力资源部配合的产物。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是很少有听众与管理培训公司或培训师较真的。在很多时候,只要搞定一两个关键人物,管理(培训)公司大体上就剩下数钱的活儿了。
其次,最难对付的就是自己掏钱读MBA课程班的主儿,这些人大都比较年轻,在职业发展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瓶颈,或者是有潜在的职业风险,希通过快餐式的进修来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提高应对商战的境界与技能。由于学费是自己出的血汗钱,因而对于收益的期望非常之高,有的甚至达到离谱的境地。突出的表现就是希望活学活用,马上在实践中产生生产力,由此对于授课教师形成很大的压力。在这类班级中,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最多,从班级的管理与协调来说,矛盾也最为集中。同时对中层管理者进行中层管理培训也是相当重要的。
矛盾之一是行业背景差别很大,因而在设定课程时很难周全,如“知识产权保护”的课程,新兴的高科技企业非常欢迎,而制造型企业就觉得没劲;
矛盾之二是学员在公司组织结构中的职位决定了他们对同一课程有着较大的差异需求,如“品牌战略”一课一般副总以上及营销总监的学员都会洗耳恭听,但其他的人可能就会觉得有趣而无用;
矛盾之三是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人员,在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背景方面差别很大,无法兼顾,如“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但对那些也在学员之中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就太小儿科了……其实这些矛盾不是没办法解决,如小班化、滚动听课制等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做法在现实中要么成本太高,要么根本行不通。在管理(培训)公司的业务没有规模化效应以前,她们所有的市场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当然,这一类办班形式最为学员称道和欢迎的是人脉关系的建立,所以管理(培训)公司在“俱乐部”、“联盟”、“协会”等方面的组织工作是利己利人的大好事,既架起了学员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有利于在这些学员身上进行后续课程的深度开发。
第三类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企业内训,这当中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有。从参加培训的意愿角度,这些人各不相同,想学的未必有机会来学,不想学的硬着头皮也要来听课。这种形式最大的问题是课程内容“人力资源部”说了算(外资企业除外),虽说也会有简单的培训意向调查,但大多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对于那些本来就不想来的人来说,再占用周末的时间,更是一肚子牢骚;这类课程的第二大问题是上课在公司老地方、同学是同事老人员,毫无新颖的感觉,效率与效果往往都打了很大的折扣。笔者注意到假如把环境改变一下(如到大学校园里或其他专业培训场所)往往能提高听课者的情趣;第三大问题是这种形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往往最差,原因是管理类课程的讨论没办法回避自己公司的现实,当最高领导在前排“坐镇”,周围同事在旁边“坐陪”的时候,任何关于公司管理话题的讨论,都会因害怕别人“对号入座”而“沉默是金”。
第四类培训是跨国公司的培训,一般都是有计划、有预算、有步骤地展开,并且把培训纳入到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因而不属于“五花八门”的范畴,在此不必赘述。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