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在向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以及约翰*科特(JOHN KOTTER)这样的西方管理大师求取真经,今天,、、等国学经典已经摆在了很多企业家的案头。形形色色的总裁国学班更是身价不菲,学费动辄以万计。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的国学,似乎突然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国学虽然依托中国千年历史而生,但最早被用于企业管理,却是在国土之外。有人曾对日本的发展进行过研究,并认为其管理现代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在对东方文化的应用。这种东方文化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著名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其管理哲学就来源于中国的。他把“生生之谓易”的哲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得松下电器在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排名迅速上升。同在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四小龙”也深受中国国学的影响和熏陶。
当前在中国,推崇国学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张瑞敏曾称自己有三位老师―老子、孙子以及孔子;皇明集团的掌舵者黄鸣在网上开了3个博客和 2个专栏,在全国各地的媒体面前亮相,四处宣讲传播孔子和;汇通汇利董事长胡小林在企业中落实推广,按照来管理经营企业;方太厨具的创始人之一茅忠群对各派思想兼收并蓄,并将其形成一系列制度……
国内企业界的“国学热”像是擦亮了一颗蒙尘多年的明珠,但是如何借助这颗明珠的光亮为企业管理锦上添花,如何避免认识以及应用上的误区,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企业界“国学热”的兴起并非偶然。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学东进,国人得以与西方管理方式亲密接触,但中国企业成长的环境与阶段自有其特殊性。在最近进行的相关调查中,超过60%的人认为国学热兴起的具体原因在于:
企业家追捧国学,除去跟风因素外,有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现实处境: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的无力感、财富观的困惑、人生道路的迷茫。在掘得第一桶金之后,他们所承载的财富和资源开始变成一种压力,迫切需要寻找精神的慰藉与出口。
西方管理方式重视制度,比较理性,而中国的企业看重人情。经过近三十年向西方管理模式的学习,中国企业界开始意识到管理制度的建立并不困难,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人心浮躁,员工对企业的归宿感缺失,幸福指数不高。这一点从富士康今年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可见端倪。因此企业界逐渐意识到不能照搬西方管理方式,而需要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对其进行微调,使管理更具艺术性。
在现实中,企业家们也多是处处碰壁,于是转而向国学求解。皇明集团在2000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内,曾出现较大波折。企业在经历了十几倍的飞行式增长之后,回落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幅。2003年则最为混乱,企业文化认同度差,企业战略也越来越不被认可。当时产品可以很差、很烂,做事可以没有底线,与皇明太阳能所坚持的企业文化战略反差很大,撕裂很多人的心。
周边有太多让人“往下滑”的力量,让黄鸣意识到:一些看起来很先进的西方管理理念,在企业里却无法贯彻。科学管物,管理管人。西方先进的科学成果,是可以畅通无阻嫁接的,但是管理看起来不可能。于是他开始另辟蹊径,在管理理念中嵌入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为突出。慢慢地他发现很多平时强调的东西,都可以从里找到依据。在经过调整之后,企业战略认同度大大提升,皇明也开始重回快速增长的轨道。
在海尔最困难的时候,张瑞敏总是去翻三本书:、和 。中对他启发最大的是一句算不上经典名句的话―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他从这句话得到灵感,开始考虑如何调整海尔:把产品、市场、技术更新换代与的这句话相对照,水是产品,石头是市场,快速流动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就是说,要让产品占领市场,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因此一直以来,海尔必须把技术的更新换代作为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原则。
张瑞敏曾如此阐释海尔的成功:“日本式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式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动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归根到底,我们要造中国自己的名牌。”
国学中的智慧对企业管理功莫大焉,但它毕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曾因出版一书而蜚声内地港台的曾仕强,虽然对中国式管理极为推崇,但也承认中国式管理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
香港大学SPACE学院副院长暨中国商业学院总监刘宁荣则认为,不管是中国的管理还是中国的文化,都有自己有特色的地方,没有必要去照搬美国的管理模式。但他认为不能因为这个不同,就对西方管理方式加以否定,在本质上,中式管理和西式管理其实是相通的。所谓的国学管理,其实是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对西方那一套管理方法的补充。西方管理方法制度严密,负责的是科学的那一部分,而中国国学讲究人情,则负担着管理中艺术的那一部分,即如何让管理更顺畅地进行,更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在所进行的调查中,有80.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企业管理上,国学与西学应该兼收并蓄。另有30.2%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学管理只适合务虚,务实层面还是要靠西方管理。
国学如何与管理联姻?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